天安字典

《水龙吟(木樨)》

时间: 2025-04-26 03:42:29

诗句

腻金匀点繁英,好风更与花为地。

梅魂蕙魄,素馨□长,酴醿请避。

拍塞清香,远闻十里,如何藏闭。

笑东篱嫩菊,空攒细蕊,祗供得、重阳泪。

争似青青叶底。

傍西窗、时复轻吹。

玉炉换骨,宝瓶熏梦,幽人睡起。

管领秋光,留连佳景,几多新意。

怕姮娥、不□蟾宫桂种,□高枝比。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2:29

原文展示:

水龙吟(木樨)
作者: 杨泽民 〔宋代〕

腻金匀点繁英,好风更与花为地。
梅魂蕙魄,素馨长,酴醿请避。
拍塞清香,远闻十里,如何藏闭。
笑东篱嫩菊,空攒细蕊,祗供得重阳泪。
争似青青叶底。傍西窗时复轻吹。
玉炉换骨,宝瓶熏梦,幽人睡起。
管领秋光,留连佳景,几多新意。
怕姮娥不蟾宫桂种,高枝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与花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梅花、木樨等花卉的清香,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宁静与美丽。然而,秋天的美好又让人忧伤,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不要让它们在岁月中悄然逝去。

注释:

  • 腻金:形容花瓣的色泽如同醉酒的金色般闪亮。
  • 梅魂蕙魄:意指梅花的灵魂和兰花的气质,形容花的高洁。
  • 酴醿:指一种香味浓郁的花,特指木樨花。
  • 重阳:指重阳节,象征着思念与哀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泽民,宋代词人,以其细腻的感情和优美的词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人情,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秋季,正值木樨花开的时候,诗人通过描写花香与秋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短暂美好的感慨。

诗歌鉴赏:

《水龙吟(木樨)》是一首抒情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对木樨花的热爱和对秋天的深情回忆。词中通过细腻的描写,突出了木樨花的香气和秋天的宁静。开头几句,诗人以“腻金匀点繁英”描绘了木樨花的美丽,紧接着的“好风更与花为地”,则表现出自然与花间的和谐。梅魂蕙魄的提及,增添了词的雅致与深邃,显示了诗人对花卉的敏感与深刻的理解。

在后面的描写中,诗人通过“拍塞清香,远闻十里”的描写,传达了木樨花香的扑鼻而来,仿佛可以穿越时空。在对比中,东篱嫩菊的空闲与重阳泪的感伤,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整首词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腻金匀点繁英:形容木樨花的色泽和绚丽,仿佛金色的涂抹。
  • 好风更与花为地:微风中花香四溢,花瓣落地形成美丽的景象。
  • 梅魂蕙魄:象征高洁的花卉,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拍塞清香,远闻十里:清香扑鼻,甚至能传到远方,表现花香的浓郁。
  • 如何藏闭:对美好的事物,诗人感到难以隐藏与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梅魂蕙魄”比喻花的高洁,富有诗意。
  • 拟人:花香似乎在与人对话,增添情感的温度。
  • 对仗:词中多处对仗,增强了音韵的和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围绕木樨花的美丽与秋天的情感进行展开,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樨:象征着秋天的美好与温馨。
  • :象征高洁与坚韧。
  • 东篱嫩菊:象征闲适与淡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腻金匀点繁英”中的“腻金”是用来形容什么? A. 花瓣的色泽
    B. 风的柔软
    C. 秋天的凉爽
    答案:A

  2. “拍塞清香,远闻十里”表达了什么意境? A. 花香四溢
    B. 远方的景色
    C. 秋天的寒冷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姮娥”指的是谁? A. 月亮
    B. 花神
    C. 美丽的女子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与感伤,展现了婉约的风格。
  • 《水调歌头》:则通过豪放的笔调表现对月的思念与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北山有怀 春寒 送张卿致仕 张工部庙 用前韵戏赠叶致远直讲 送王补之行风忽作因题四句于舟中 晏望驿释舟走信州 次韵唐彦猷华亭十咏其五柘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素丝羔羊 山高水长 生字旁的字 瓜字旁的字 包含木的词语有哪些 斗字旁的字 女字旁的字 僧纲 西开头的成语 雁素鱼笺 高山大野 隔子 同字框的字 留落不遇 合两为一 轩陛 盐荒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