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1: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1:17
原文展示:
送恩禅师弟子勤归开元寺 高启 〔明代〕 山衲经寒补杂缯,白云高寺遍寻登。 法身已见浮来佛,宗旨曾传化去僧。 归过江城谁施饭,定依旧院自悬灯。 明朝应恨千峰阻,欲问楞伽已不能。
白话文翻译:
穿着山中僧衣在寒冷中修补着杂色的布料,我遍访高耸入云的寺庙。 佛法之身已经显现,如同浮来的佛像,教义也曾由离去的僧人传承。 归来时经过江城,不知谁会施舍饭食,我定会在旧院中自己悬挂灯笼。 明天应该会怨恨千山万水的阻隔,想要询问《楞伽经》却已无从问起。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明代诗人,字季迪,号青丘子,江苏苏州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也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高启送别恩禅师的弟子勤归开元寺时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敬仰和对僧人的祝福,同时也流露出对离别的不舍和对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僧人在寒冷中修补衣物的情景,以及对佛法的敬仰和对僧人的祝福,展现了诗人对佛教的虔诚和对离别的感慨。诗中“法身已见浮来佛,宗旨曾传化去僧”一句,既表达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对僧人传承佛法的敬意。最后两句“明朝应恨千峰阻,欲问楞伽已不能”,则流露出对未来的忧虑和对离别的不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佛法的敬仰和对僧人的祝福,同时也流露出对离别的不舍和对未来的忧虑。通过描绘僧人的生活和佛法的传承,展现了诗人对佛教的虔诚和对离别的感慨。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山衲经寒补杂缯”描绘了什么情景? A. 僧人在寒冷中修补衣物 B. 僧人在山中修行 C. 僧人在寺庙中诵经 答案:A
“法身已见浮来佛”中的“法身”指的是什么? A. 佛的真身 B. 佛的塑像 C. 佛的教义 答案:A
诗中“欲问楞伽已不能”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佛法的敬仰 B. 对离别的不舍 C. 对未来的忧虑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