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0:37: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0:37:12
原文展示:
过师子林 高启 〔明代〕 雨余鸟语凉,斜阳竹深见。频来非看花,借读高僧传。
白话文翻译:
雨后鸟儿的叫声带来凉意,斜阳下竹林深处隐约可见。我频繁来此并非为了赏花,而是借机阅读高僧的传记。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明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此诗可能创作于作者游览某处竹林时,表达了他对高僧传记的兴趣和对自然景色的欣赏。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一个雨后的傍晚,作者在竹林中散步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高僧传记的兴趣,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竹林的静谧画面。首句“雨余鸟语凉”,通过鸟语带来的凉意,传达了雨后的清新与宁静。次句“斜阳竹深见”,以斜阳映照下的竹林深处,营造出一种幽深而神秘的氛围。后两句“频来非看花,借读高僧传”,表明作者来此的目的并非为了赏花,而是为了在宁静的环境中阅读高僧的传记,体现了作者对精神追求的重视。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双重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精神追求的重视。通过雨后竹林的静谧画面,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对高僧传记的兴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雨余鸟语凉”表达了什么意境? A. 雨后的清新与宁静 B. 鸟儿的叫声带来凉爽的感觉 C. 傍晚的阳光斜照 D. 竹林深处的幽深神秘
作者频繁来此的目的是什么? A. 观赏花朵 B. 阅读高僧的传记 C. 欣赏自然景色 D. 寻找灵感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拟人、对仗 B. 比喻、排比 C. 夸张、反复 D. 设问、对比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