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赠筝妓伍卿》

时间: 2025-07-28 20:36:34

诗句

轻轻没后更无筝,玉腕红纱到伍卿。

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20:36:34

原文展示:

轻轻没后更无筝,玉腕红纱到伍卿。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轻轻地,筝声消逝后,再无筝音;玉腕轻扬,红纱飘动,来到了伍卿面前。宴席上的客人们都沉默不语,只听见一行哀雁,发出了十三声悲鸣。

注释:

字词注释:

  • 轻轻:轻柔的样子。
  • 没后:消逝之后。
  • 玉腕:形容女子手腕洁白如玉。
  • 红纱:红色的薄纱,这里指女子的服饰。
  • 伍卿:诗中的人物,可能是指一位名叫伍卿的筝妓。
  • 满筵:满座的宴席。
  • 哀雁:哀鸣的雁,比喻悲凉的声音。
  • 十三声:形容声音的连续和哀婉。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涉及具体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远,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其对音乐和美人的细腻描绘。这首诗可能是李远在观赏筝妓伍卿表演后的即兴之作,表达了对音乐消逝的哀愁和对伍卿的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次宴会上,筝妓伍卿表演结束后,李远被其技艺和风姿所打动,感慨音乐的短暂和美人的风采,遂即兴赋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音乐消逝的哀愁和对筝妓伍卿的赞美。首句“轻轻没后更无筝”,以“轻轻”形容筝声的消逝,传达出一种无奈和惋惜。次句“玉腕红纱到伍卿”,通过“玉腕”和“红纱”的描绘,展现了伍卿的风姿和魅力。后两句“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以“哀雁”的比喻,增强了诗中的悲凉氛围,同时也反映了宴会上客人们的沉思和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深刻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轻轻没后更无筝”,通过“轻轻”和“更无”的对比,强调了筝声消逝后的空寂和失落。
  • 第二句“玉腕红纱到伍卿”,以“玉腕”和“红纱”的意象,描绘了伍卿的美丽和风姿。
  • 第三句“座客满筵都不语”,通过“满筵”和“都不语”的对比,表现了宴会上客人们的沉默和沉思。
  • 第四句“一行哀雁十三声”,以“哀雁”的比喻,增强了诗中的悲凉氛围,同时也反映了宴会上客人们的沉思和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一行哀雁十三声”中,用“哀雁”比喻悲凉的声音,增强了诗中的悲凉氛围。
  • 对比:“轻轻没后更无筝”中,通过“轻轻”和“更无”的对比,强调了筝声消逝后的空寂和失落。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愁和对美人的赞美。诗人通过筝声的消逝和伍卿的风姿,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短暂和易逝的感慨,以及对美人的欣赏和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轻轻:轻柔的样子,形容筝声的消逝。
  • 玉腕:洁白如玉的手腕,形容伍卿的美丽。
  • 红纱:红色的薄纱,形容伍卿的服饰。
  • 哀雁:哀鸣的雁,比喻悲凉的声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轻轻没后更无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哀愁 C. 愤怒 D. 惊讶
  2. “玉腕红纱到伍卿”中的“玉腕”和“红纱”分别指什么? A. 玉制的手腕和红色的纱 B. 洁白如玉的手腕和红色的薄纱
  3. “一行哀雁十三声”中的“哀雁”比喻什么? A. 悲凉的声音 B. 快乐的歌声 C. 悠扬的筝声 D. 清脆的鸟鸣

答案: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描写音乐和美人的诗作,表达了对音乐的感慨和对美人的赞美。

诗词对比:

  • 李远的《赠筝妓伍卿》与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诗都以音乐和美人为主题,但李远的诗更注重音乐消逝的哀愁,而白居易的诗则更注重音乐的描绘和美人的故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李远的这首诗,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提供了对唐代诗词的详细解析和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李远的这首诗。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鹧鸪天 其四 鹧鸪天 鹧鸪天 其二 春感集杜 鹧鸪天 其二十二 鹧鸪天 鹧鸪天 鹧鸪天 其一 九月初三夜宿华清,用香山旧句成解 鹧鸪天 其一 虮虱 鹧鸪天·九十吾家两寿星 鹧鸪天 其十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臣字旁的字 闲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丶字旁的字 有过之而无不及 抴掌 无限责任公司 握纲提领 贝字旁的字 盘石犬牙 济世安邦 豆字旁的字 刨床 齿如编贝 锦团花簇 干字旁的字 天摧地塌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