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05: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05:22
谒仙观二首
作者: 马戴 〔唐代〕
我生求羽化,斋沐造仙居。
葛蔓没丹井,石函盛道书。
寒松多偃侧,灵洞遍清虚。
一就泉西饮,云中采药蔬。
山空蕙气香,乳管折云房。
愿值壶中客,亲传肘后方。
三更礼星斗,寸匕服丹霜。
默坐树阴下,仙经横石床。
我一生追求羽化成仙,斋戒沐浴后造访仙人居所。
青藤蔓延覆盖丹药的井口,石函中盛满了道教经典。
寒松倾斜地生长,灵洞遍布于清幽的空中。
我在泉水西边饮水,在云中采摘药草蔬菜。
山中空旷,散发着蕙兰的香气,乳白色的气流折叠成云房。
我希望能够遇到壶中的仙客,亲自传授我炼丹的技巧。
在深夜三更时分,我朝星斗行礼,用小刀服下丹霜。
我默默坐在树阴下,仙经横放在石床上。
马戴,字子美,号青山,生于唐代,具体生卒年不详。他以诗歌见长,作品多涉及道教思想和自然景观,善于表现修道及超脱的主题。马戴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为背景,表达对长生不老的向往。
《谒仙观二首》创作于唐代,正值文人对道教文化的热衷时期。诗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修道环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成仙之道的渴望和追求。
马戴的《谒仙观二首》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展现了诗人对仙道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全诗从个人修道的角度出发,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修仙环境,充满了道教的哲理和自然的美感。诗的开头“我生求羽化”,直接表明了诗人追求成仙的愿望,接着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展现了修行的清幽之地。
“葛蔓没丹井,石函盛道书”,描绘了生机勃勃的自然与道教文化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道教经典的尊崇。而“寒松多偃侧,灵洞遍清虚”则用寒松的坚韧和灵洞的神秘,象征着修道者在清幽之地追求长生的决心。后面的“愿值壶中客,亲传肘后方”更是表达了希望得到仙人指教的渴望,体现了对修道之法的尊重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清新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反映了唐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道教文化的尊崇,以及对成仙理想的追求。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和理想境界。
马戴的《谒仙观二首》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生活的烦恼
B. 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成仙
C. 对爱情的渴望
D. 旅行的经历
诗中“寒松多偃侧”中的“寒松”象征什么?
A. 温暖
B. 坚韧与不屈
C. 美丽
D. 生命
《月下独酌》与《谒仙观二首》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月下独酌》更侧重于孤独与思考,而《谒仙观二首》则强调修道与成仙的理想,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