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清平乐》

时间: 2025-04-26 22:00:30

诗句

春波一顷。

曾照惊鸿影。

谁道银河天上近。

不似红墙太迥。

重来欲问桃根。

流水无情送春。

惆怅个侬何处,半弯眉月黄昏。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00:30

原文展示:

清平乐
作者: 易顺鼎 〔清代〕
春波一顷。曾照惊鸿影。
谁道银河天上近。
不似红墙太迥。
重来欲问桃根。
流水无情送春。
惆怅个侬何处,
半弯眉月黄昏。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波光荡漾,曾映照过惊鸿的身影。
谁说银河在天上是近的?
却不如红墙显得遥远。
再次来想问桃树的根在哪儿。
无情的流水送走了春天。
惆怅的是我如今在何处,
只见黄昏时分半弯的眉月。

注释:

  • 春波一顷:春天的水波荡漾,形容春天的景象。
  • 惊鸿影:指美丽的女子,似惊鸿般的身影。
  • 银河:指夜空中的星河,象征遥远的距离。
  • 红墙:可能指古代宫城的墙壁,象征着隔绝和遥远。
  • 桃根:桃树的根,给人以思乡的感觉。
  • 流水无情: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 惆怅:忧愁、惆怅的心情。
  • 半弯眉月:形容黄昏时的弯月,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典故解析:

“银河”作为文学典故,常用来形容遥远和不可及的理想或爱情。在古代诗词中,桃树常与爱情、思念相关联。诗中通过对桃根的追问,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易顺鼎,清代诗人,字澄宇,号用心。其作品多描写自然和人情,风格清新脱俗,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人心惶惶的时期,诗人借春天的美景表达内心的感慨与思索。

诗歌鉴赏:

《清平乐》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流逝,同时流露出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现状的惆怅。在开头的“春波一顷”,诗人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景,轻柔的波光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接着提到“惊鸿影”,不仅展现了对美的追求与崇敬,也隐含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失去的惋惜。

“谁道银河天上近”一句中,诗人以银河象征梦想与理想,表达了对遥不可及的东西的思考。而“红墙太迥”则反映出一种无奈与隔绝,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却又感受到现实的遥远。接下来,“重来欲问桃根”,不仅是对桃花的追忆,更象征着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流水无情送春”一句则在无情的时间流逝中,暗示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带来一种深深的惆怅感。“惆怅个侬何处,半弯眉月黄昏”通过黄昏时分的弯月,强化了孤独和思念的情绪,仿佛在问自己,曾经的美好如今何在,令人心生惆怅。

整首诗以优美的意象和深切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流逝岁月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春波一顷”:描绘春天的波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2. “曾照惊鸿影”:美丽的身影在水面上浮现,暗示对美的向往。
    3. “谁道银河天上近”:反问,强调银河的遥远,表达对梦想的渴求。
    4. “不似红墙太迥”:对比,红墙的隔绝感更显得遥远。
    5. “重来欲问桃根”:追问桃树的根,象征对过往的思念。
    6. “流水无情送春”: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春天也随之而去。
    7. “惆怅个侬何处”: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感。
    8. “半弯眉月黄昏”:黄昏的弯月,营造出一种忧伤的景象。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惊鸿”比作美丽的女子,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与呼应,使诗句更具韵律感。
    • 拟人:流水被赋予“无情”的特性,使时间的流逝带有情感色彩。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惆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春波:象征生命的活力与美好,体现了春天的生机。
  • 惊鸿:象征美丽而易逝的事物,反映了诗人的追求。
  • 银河:代表遥远的梦想或理想,强调了追求的艰难。
  • 红墙:象征阻隔与隔绝,反映出内心的无奈。
  • 桃根:象征对过去的怀念与追寻。
  •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 眉月:象征柔美与忧伤,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春波一顷”中的“波”指的是什么?
    A. 风 B. 水 C. 云 D. 光

  2. “惆怅个侬何处”中“侬”是指谁?
    A. 朋友 B. 诗人自己 C. 爱人 D. 家人

  3. “流水无情送春”中的“无情”是如何理解的?
    A. 亲情 B. 时间 C. 友情 D. 爱情

答案

  1. B. 水
  2. B. 诗人自己
  3. B. 时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易顺鼎的《清平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但前者更多地体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惆怅,而后者则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爱情的无奈与思念。两者在意象运用和情感深度上各有千秋,相辅相成。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洞仙歌 其三 次柳屯田中吕调韵,仝上 洞仙歌·虞弦挥按 洞仙歌 赋柳,寄中敏白门 洞仙歌·素天澄彻 洞仙歌 春暮 洞仙歌 洞仙歌 梅,集词名 洞仙歌 其一 张公洞 洞仙歌 其三 洞仙歌 偶见丰台花谱中有山阴王眉子词三首,因用原韵,依调继声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刀字旁的字 串案 言之有故 见字旁的字 见佛不拜 敲边鼓 逐电追风 包含扼的词语有哪些 风奇 矢字旁的字 赶头水 羞开头的成语 谈吐风声 日字旁的字 包含大的词语有哪些 先代所美 血字旁的字 噤口捲舌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