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0: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20:24
目眚
作者: 刘克庄
一秋窗下少书声,
目眚缠绵久未平。
大德三麻如昨日,
善和千卷付来生。
聃兮虽视如无见,
藉也于心固不盲。
吹却残灯抛蠹简,
拥衾危坐待天明。
在秋天的窗下,书声渐少,
我的目眩缠绵,久久不能平息。
大德的三麻(书籍)仿佛仍在昨日,
善和的千卷(经典)寄托于来世。
聃(老子)虽然看似无见,
但内心却并不盲目。
我吹灭了残灯,抛弃了虫蛀的书简,
紧抱着被子,危坐等待天明。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子翰,号孟岩,宋代诗人。与陆游齐名,擅长诗词,尤以豪放直率见长。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感受,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战乱与动荡之际,诗人感受到时局的不安和对知识的渴望,表达了对读书和思想的坚定追求。
《目眚》通过对秋窗下静谧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内心的思考。开头两句“一秋窗下少书声,目眚缠绵久未平”,描绘了秋天的孤寂和内心的烦扰,秋天的窗下,书声已经稀少,似乎与世隔绝,营造出一种沉静而又略显忧伤的气氛。接下来提到“大德三麻如昨日”,不仅表明了对经典的追忆,也反映了对过往知识的珍视。诗人在此处将经典与生命的延续联系在一起,暗示了知识的传承与再生。
在“聃兮虽视如无见,藉也于心固不盲”中,诗人借老子之名,强调内心的明晰与觉悟,尽管外界环境模糊,但内心却是坚定的。诗的最后两句“吹却残灯抛蠹简,拥衾危坐待天明”则表现出一种孤独的坚守,诗人在夜深人静时,面对不安与期待,展现了对未来的希望。
整首诗意蕴深远,语言凝练,既有对个人内心的剖析,又反映了对时代的感慨,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内心世界的思考,体现了在动荡时代中对明亮未来的期盼和执着。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人在孤独中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期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目眚”主要是指什么?
A) 眼睛的疲惫
B) 内心的烦恼
C) 孤独的感觉
D) 书声的减少
“拥衾危坐待天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绪?
A) 急躁
B) 希望
C) 沮丧
D) 疲惫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将《目眚》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进行对比。两首诗均以秋为背景,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与思考,但刘克庄更注重内心的挣扎与思索,而陆游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积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