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9:29: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29:19
火后寄诠老
作者: 木待问 〔宋代〕
搀枪堕九霄,列缺乱阡陌。
西城若黔庐,东墟已堆甓。
幽栖仅容膝,隐市意自适。
天公不我相,同此编户厄。
平生一丘壑,未信天地窄。
终焉感穷途,万虑集中夕。
载观宇宙内,在在等公宅。
鄙夫六尺躯,俯仰叹逼仄。
炙手事当路,快意已烂额。
野子今兀然,乘除付陈迹。
此身亦何有,而复身外惑。
相逢肯分山,试面九年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存状态的思考与感慨。在高空中,仿佛是身处九霄之上,四周的景象如同错综复杂的街道。西边的城池像是黔地的茅屋,东边的集市已经堆满了砖块。隐居的地方仅能容下膝盖,心意则在繁华的市井中自得其乐。老天并未眷顾我,与我一同遭遇困境。人生中有过一片山水,我却从未相信天地的狭隘。最终,我感到困顿,万千烦恼聚集在黄昏时分。仰望宇宙,处处都是可归之处。可我这小小的身躯,来回仰望却感到空间的压迫。眼前的事情如火如荼,快意已化为心底的焦灼。如今我在这荒野间,曾经的过往已成了浮云。我又有什么呢?为何还要困惑于身外之事?我们相逢是否能共享这一方山水?不妨试试看九年的墙壁。
木待问,字不详,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关注人生哲理与社会现象。
《火后寄诠老》创作于诗人经历人生波折后,反思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火后寄诠老》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示了其内心的挣扎与思考。开头的“搀枪堕九霄”引人入胜,创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随后的“列缺乱阡陌”则将读者带入一个复杂而繁忙的生活场景中。这种对比的手法在整首诗中贯穿始终,诗人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进行对比,揭示了他所感受到的压迫感与孤独感。
在诗中,诗人通过“幽栖仅容膝,隐市意自适”表达了隐居生活的局限与自得。尽管身处困境,诗人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这种矛盾的情感在后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特别是“鄙夫六尺躯,俯仰叹逼仄”,展现了诗人对自身渺小的无奈与对宇宙广阔的向往。
结尾部分“相逢肯分山,试面九年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诗人似乎在探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整体上,这首诗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体现了宋代诗人特有的文化气质与思想深度。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命运的无奈与追求。同时,诗歌也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诗中“搀枪堕九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追求理想
B. 放下世俗
C. 迷茫无助
D. 享受生活
诗人提到的“幽栖仅容膝”暗示了什么?
A. 生存空间狭小
B. 情感的丰富
C. 自然的美好
D. 社会的复杂
“相逢肯分山”表达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什么看法?
A. 渴望连接
B. 追求独立
C. 怀念过去
D. 感到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