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52: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52:04
诏狱纶扉去,惊传赤棒呼。
闻收大丞相,如缚一庸奴。
北寺通侯泣,西曹法吏趋。
却留吟句在,解叹月轮孤。
诏狱的门扉已经关闭,令人惊恐地传来赤棒的呼声。
听说大丞相被逮捕,犹如捆绑一般的庸奴。
北边的寺庙里传来侯爵的哭泣,西边的官吏也纷纷赶来。
但我只留下吟咏的诗句,叹息月亮的孤独。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邵葆祺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以其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而富有情感,常常关注社会政治和个人命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清代政治动荡的时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敏感和对权力变幻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丞相被捕的事件,表达了对政治迫害的恐惧和对人性悲剧的深切感慨。
这首诗通过对大丞相被捕的描写,展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以及权力的无情。前两句直接描绘了权力的压迫,诏狱的关闭和赤棒的呼声构建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氛围,体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恐怖。随后“闻收大丞相,如缚一庸奴”,不仅表现了丞相的悲惨境遇,也隐喻了权力的易变和人性的脆弱。
接下来的“北寺通侯泣,西曹法吏趋”,通过对比北方的寺庙与西边的官吏,表现出对丞相命运的悲哀和对法律的无奈。最后“却留吟句在,解叹月轮孤”,作者虽然在政治风波中感到孤独,但仍选择用诗歌表达内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与世俗权力的对立与抗争。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鲜明,既反映了历史的悲剧,也传达了个人的孤独与无助。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主题在于对权力的无情和政治斗争的悲剧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丞相被捕的事件,表达了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展现出一种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人情感的孤独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赤棒”象征什么?
“闻收大丞相,如缚一庸奴”这句中,“庸奴”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邵葆祺的《己未正月十八日书事 其二》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反映了政治动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但邵葆祺更加强调个人的孤独感,而杜甫则通过国家的兴衰来表达对未来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