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双调】折桂令_席上偶谈蜀》

时间: 2025-05-12 04:12:22

诗句

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鸾舆三顾茅庐,汉祚难扶,日暮桑榆。

深渡南泸,长驱西蜀,力拒东吴。

美乎周瑜妙术,悲夫关羽云殂。

天数盈虚,造物乘除。

问汝何如,早赋归欤。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04:12:22

原文展示:

《双调·折桂令_席上偶谈蜀》

席上偶谈蜀汉事,
因赋短柱体鸾舆。
三顾茅庐,汉祚难扶,
日暮桑榆。
深渡南泸,长驱西蜀,
力拒东吴。
美乎周瑜妙术,
悲夫关羽云殂。
天数盈虚,造物乘除。
问汝何如,早赋归欤。

白话文翻译:

在宴席上偶然谈起蜀汉的往事,
于是赋诗写下这短短的句子。
提到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汉朝的基业难以振兴,
夕阳西下,映照着桑树和榆树。
渡过南泸河,长驱进入西蜀,
奋力抵挡东吴的进攻。
周瑜的高明计策真令人赞美,
而关羽的死去让人感到悲伤。
天命的盈亏,造物的法则,
问你怎么看,是否该早早回归呢?

注释:

  • 短柱体鸾舆:指代一种简短的诗句,鸾舆象征着高贵和神秘,暗指诗的深远含义。
  • 三顾茅庐:典故出自《三国演义》,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以求其出山辅佐,象征着对人才的渴求与尊重。
  • 日暮桑榆:比喻晚年的时光,桑树与榆树常用来象征老年。
  • 深渡南泸:指渡过南泸河,象征着艰难的征程。
  • 力拒东吴:指蜀汉与东吴之间的战争,表现出蜀汉的困境与斗争。
  • 云殂:意思是去世,指关羽的死,表现出对英雄的惋惜。

典故解析:

  1. 三顾茅庐:这个典故强调了诚意与智慧的重要性,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的辅佐,不惜多次亲自前去拜访,体现了对人才的尊重和重视。
  2. 周瑜:东吴的名将,以其智慧和谋略著称。诗中对周瑜的赞美,表明了对英雄的钦佩。
  3. 关羽云殂:关羽是蜀汉的重要将领,其死去被视为蜀汉的一大损失,诗中对他的悲伤反映了历史的无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虞集,元代诗人,字子文,号白云,江苏常州人。他的诗风兼具古典与民间特色,擅长描绘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品常蕴含深刻的历史感和人情味。

创作背景:

《双调·折桂令_席上偶谈蜀》是在宴席上即兴而作,表现了对蜀汉历史的回忆与感慨,反映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与对历史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宴席谈论蜀汉的往事,展现了历史的厚重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开篇便以“席上偶谈蜀汉事”引入,表现出一种轻松的氛围,但随即转入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尤其是对蜀汉兴衰的感慨。词中提到的“三顾茅庐”不仅是对刘备与诸葛亮关系的叙述,更是对人才与智慧的高度重视的体现。接下来,通过“深渡南泸,长驱西蜀”,表现出蜀汉在面临外敌东吴的压力下的艰难与坚持,展现了英雄的气概和不屈的精神。

词中美誉周瑜的“妙术”,显示出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而对“关羽云殂”的悲叹,则进一步加深了历史的沉重感,表现出英雄的命运与历史的无情交织。最后“天数盈虚,造物乘除”,引导读者思考历史的规律与命运的安排,结尾的“问汝何如,早赋归欤”更是引发对人生选择的深思。

整首词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个人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虞集作为元代诗人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席上偶谈蜀汉事:开篇点明场景与主题,设定谈话背景。
  2. 因赋短柱体鸾舆:从谈话引出赋诗的动机,表达对话题的热情。
  3. 三顾茅庐,汉祚难扶:引用典故,感叹蜀汉的困境。
  4. 日暮桑榆:隐喻历史的衰落与个人的晚年。
  5. 深渡南泸,长驱西蜀:描绘蜀汉的艰难征程与坚持不懈。
  6. 力拒东吴:显示蜀汉的英勇抵抗与斗争精神。
  7. 美乎周瑜妙术:赞美周瑜,强调智慧与谋略的重要性。
  8. 悲夫关羽云殂:对关羽的去世表示惋惜,增强情感深度。
  9. 天数盈虚,造物乘除:引出对命运与历史规律的思考。
  10. 问汝何如,早赋归欤:发人深省,邀请读者思考自身的选择。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深渡南泸,长驱西蜀”,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 比喻:日暮与桑榆的比喻,隐含人生的无常与历史的变迁。
  • 典故:多处引用历史典故,增加了诗词的文化厚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词主题围绕对蜀汉历史的追忆与反思,表现出对英雄的崇敬与对历史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事无常的深刻理解和人生哲理的探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蜀汉:象征着历史的辉煌与衰落。
  2. 三顾茅庐:代表对人才的尊重与重视。
  3. 周瑜:智慧与谋略的象征。
  4. 关羽:忠诚与英雄的象征。
  5. 南泸:象征艰难的征程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席上偶谈蜀汉事”中的“席”指什么? A. 餐桌
    B. 会议
    C. 座位
    D. 办公室

  2. “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哪个历史小说? A. 《三国演义》
    B. 《红楼梦》
    C. 《水浒传》
    D. 《西游记》

  3. 诗中提到“悲夫关羽云殂”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 A. 恼怒
    B. 惊讶
    C. 惋惜
    D. 高兴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蜀相》
  • 杨万里《秋夕》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描绘了历史与英雄,但更强调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 杜甫的《蜀相》:直接表现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与蜀汉的哀伤,情感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 《元杂剧与诗词研究》
  • 《三国演义》原著
  • 《元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秋兴 其二 秋兴 其一 晚归松溪 夜泊 和祝子寿作诗须索意韵 饯上饶推幕叶西涧召为国子录二首 其二 梦神人曰公当以是字名庵觉来赋是庵诗 登灵鹫千佛阁为往山野堂绍祖留题 题金氏三桂堂 甲辰恭和御制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肉字旁的字 乚字旁的字 足字旁的字 李昌镐 辩据 菩萨低眉 衣字旁的字 高躅大年 金科玉律 鹄面鸟形 尽开头的成语 凶年恶岁 暖地 包含斤的词语有哪些 国将不国 垂涕而道 反犬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