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06: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06:05
作者: 晏殊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蕣华浓,山翠浅。
一寸秋波如剪。
红日永,绮筵开。
暗随仙驭来。
遏云声,回雪袖。
占断晓莺春柳。
才送目,又颦眉。
此情谁得知。
花儿盛开,山色显得淡雅。
一寸秋水如同剪裁过的丝绸。
阳光明媚,华丽的筵席已然展开。
暗暗地,似乎有仙人驾着云车而来。
阻止那云的声音,轻轻回旋着雪白的衣袖。
占据了清晨的黄莺和春柳。
刚送走目光,又忍不住皱起眉头。
这样的情感,又有谁能知晓呢?
本诗表达了一种惆怅而又美好的情感,蕴含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悟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诗中提到的“仙驭”暗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作者介绍:
晏殊(991年-1055年),字叔原,号晚晴居士,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其词风清丽婉约,擅长描写风花雪月,是“婉约派”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更漏子》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更漏子》是一首典型的宋词,充分展现了晏殊细腻的观察力与深刻的情感。全词通过描绘秋日的自然景色,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词的开头“蕣华浓,山翠浅”便用色彩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气氛。接下来的“一寸秋波如剪”,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秋水的柔美,暗喻着流逝的时光。随着“红日永,绮筵开”,诗人带我们进入一个华丽且充满生机的场景,似乎在邀请读者共同感受这一美好瞬间。
而“暗随仙驭来”,则将这一场景与一种超凡的境界相结合,仿佛有神秘的力量在此凝聚,给人以无尽的遐想。“遏云声,回雪袖”描绘了一种静谧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秋日的宁静与美丽。最后的“此情谁得知”,则是一种感叹,表达了诗人在美好与惆怅交织之下的孤独与无奈。
整首词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对人生无常的一种反思,展现了晏殊深邃的思想与独特的情感世界。
逐句解析:
蕣华浓,山翠浅。
描绘了秋天的荷花盛开,山色显得淡雅,展现出一种清新恬淡的自然景象。
一寸秋波如剪。
比喻秋水如同剪裁过的丝绸,形容水面细腻而美丽。
红日永,绮筵开。
描绘阳光明媚,华丽的筵席已然展开,传达出一种生机与活力。
暗随仙驭来。
暗示神秘的存在,使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氛围。
遏云声,回雪袖。
阻止云彩的声音,营造出安静的环境,表现宁静与美好。
占断晓莺春柳。
占据了早晨的黄莺与春天的柳树,暗示着春天的生机。
才送目,又颦眉。
描述目送美景后,心中却生出愁苦,表现情感的波动。
此情谁得知。
最后的一句感叹,表达出对这种情感的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精细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深刻的哲理和细腻的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蕣华浓,山翠浅”中“蕣华”指的是什么?
a) 荷花
b) 菊花
c) 玫瑰
“一寸秋波如剪”中“秋波”比喻了什么?
a) 秋天的风
b) 秋天的水面
c) 秋天的落叶
诗中的“此情谁得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无奈
c) 愤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同样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李清照的风格更为细腻而富有女性特质,强调内心情感的细腻变化,而晏殊则更多地通过自然景色来传达情感,具有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