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0:24: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0:24:45
寺前书院
作者:郑刚中 〔宋代〕
竹屋纸窗无限好,
观书学字不妨清。
谁知夜梦饶惊枕,
庄舄依前自越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书院环境,竹屋和纸窗让人倍感舒适,读书学习显得格外清静。然而,夜晚的梦境却常常让人惊醒,庄舄的声音依然在耳边回响,似乎总是难以忘怀。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庄舄”源自《庄子》,其中包含对道家哲学的理解,强调自然和内心的和谐。诗中提及“庄舄”可能暗示诗人的思想境界与追求。
作者介绍:
郑刚中(约960年-1030年),字景山,号且山,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因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而受到推崇。他的诗风清新脱俗,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寺前书院》创作于郑刚中隐居于山水之间之时。诗中的书院环境反映了作者对学习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向往,表明了在纷乱的世俗中寻求内心安宁的渴望。
这首诗从景入情,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竹屋与纸窗的组合展示了书院的静谧。竹子代表着坚韧和清高,而纸窗则象征着柔和与宁静,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学习场所。诗中的“观书学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学习的热爱,也隐含了对知识追求的坚定信念。
然而,夜梦的惊醒又将这种宁静打破,诗人反思梦境的影响,暗示着内心的纷扰和对往事的牵挂。尤其是“庄舄依前自越声”一句,将个人情感与外界的声音结合,体现了诗人对于过往的思考与情感的纠缠。这种情感的矛盾与冲突,使得整个诗篇更具深度。
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却又被现实中的梦境与声音所困扰,反映了人们在追求宁静与内心平和时所面临的挑战。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描写中,传达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思,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情怀和哲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对比手法,前半部分的宁静与后半部分的梦境惊扰形成鲜明对比。同时,意象的运用(竹屋、纸窗)增强了诗的画面感和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学习环境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揭示了内心的困扰与现实的矛盾,反映了人们在追寻宁静与和谐时所面临的挑战。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竹屋纸窗”象征什么?
A. 现代化生活
B. 清幽的学习环境
C. 喧闹的城市生活
“夜梦饶惊枕”中的“惊枕”指的是什么?
A. 安静的睡眠
B. 梦中惊醒
C. 美好的梦境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反思
B. 对繁华生活的羡慕
C. 对自然的无所谓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