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还圆益上人诗卷》

时间: 2025-07-31 16:12:56

诗句

瓶锡相从更一巾,一巾曾拂十州尘。

心通佛性久无碍,口道儒言殊不陈。

吴越江山前日事,伊嵩风月此时身。

闲行坐闲松阴下,应恃眼明长笑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16:12:56

原文展示: 瓶锡相从更一巾,一巾曾拂十州尘。 心通佛性久无碍,口道儒言殊不陈。 吴越江山前日事,伊嵩风月此时身。 闲行坐闲松阴下,应恃眼明长笑人。

白话文翻译: 僧侣的瓶锡与我相伴,更有一巾曾扫过十州的尘埃。 内心通达佛性已久,无障碍,口中虽不言儒家的言论,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吴越的江山已成为过去,而今我在伊嵩享受这风月。 闲暇时在松荫下漫步或静坐,应是因眼界开阔而常常笑对人生。

注释:

  • 瓶锡:指僧侣的随身物品,瓶用于盛水,锡杖用于行走。
  • 一巾:指僧侣的头巾。
  • 十州尘:比喻广泛的地域。
  • 心通佛性:指内心与佛理相通。
  • 口道儒言:指口中说出儒家的言论。
  • 吴越江山:指古代吴越地区的山河。
  • 伊嵩风月:指伊水和嵩山之间的风景。
  • 闲行坐闲:指悠闲地行走或坐下。
  • 应恃眼明:应因眼界开阔。

诗词背景: 作者邵雍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哲理和人生感悟。这首诗是邵雍赠给一位名叫圆益的僧人的诗卷,表达了对僧人生活的向往和对佛理的领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僧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佛理的深刻理解和向往。诗中“瓶锡相从更一巾,一巾曾拂十州尘”描绘了僧人的简朴生活和广泛游历,而“心通佛性久无碍,口道儒言殊不陈”则表达了作者对佛理的领悟和对儒家言论的超越。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进一步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诗词解析:

  • 首句通过“瓶锡”和“一巾”描绘了僧人的简朴生活。
  • 次句“一巾曾拂十州尘”用比喻手法,表达了僧人广泛游历的经历。
  • 第三句“心通佛性久无碍”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佛理的深刻理解。
  • 第四句“口道儒言殊不陈”则体现了作者对儒家言论的超越。
  • 第五、六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进一步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 最后两句“闲行坐闲松阴下,应恃眼明长笑人”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意象分析:

  • 瓶锡、一巾:象征僧人的简朴生活。
  • 十州尘:象征广泛的地域和经历。
  • 吴越江山、伊嵩风月:象征自然景色和宁静的生活环境。
  • 松阴:象征宁静和悠闲。

互动学习:

  1. 诗中“一巾曾拂十州尘”中的“十州”指的是什么? A. 具体的地名 B. 广泛的地域 C. 僧人的头巾 答案:B

  2. 诗中“心通佛性久无碍”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深刻理解? A. 儒家思想 B. 佛理 C. 道家思想 答案:B

  3. 诗中“闲行坐闲松阴下”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忙碌 B. 悠闲 C. 悲观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 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历史和自然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豁达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邵雍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满庭芳 追怀业师江片石先生 满庭芳 其七 寿王敬哉宗伯 满庭芳 满庭芳 赠魏德纯 满庭芳 初春即事和云门 满庭芳·望江楼茗坐 满庭芳 夜叉婆 满庭芳 满庭芳 送林方伯考绩 满庭芳五首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白字旁的字 匕字旁的字 开宗明义 丶字旁的字 衅发萧墙 每日里 善闭无关楗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靣字旁的字 青芦叶 良有以也 鼻孔撩天 金字旁的字 丧物 争红斗紫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