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5:35: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5:35:50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春禽弄晴朝,秋虫吟雨夕。
风和振兰芳,露寒滋菊色。
万物苟得所,随时各有适。
矧伊人最灵,胡为长戚戚。
圣人垂大训,灿烂著方册。
至乐和无声,大礼简无迹。
心专守中庸,身不蹈邪僻。
造次常在前,须臾不离侧。
穷通虽百变,何往不自得。
兹亭聊寓名,和乐在胸臆。
春天的鸟儿在晴朗的早晨欢快地鸣叫,秋天的虫子在雨中的傍晚低吟。
微风轻拂,兰花的芬芳随之飘散,清晨的露水使菊花的颜色更加鲜艳。
万物各得其所,随时都有各自的适应之道。
更何况人最聪慧,为什么总是忧愁不已呢?
圣人教导了伟大的道理,书籍中光辉灿烂。
至高的快乐在于和谐无声,礼仪简单而不留痕迹。
心中专注于中庸之道,身体不走邪僻的路。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警觉,时刻不离身边。
虽然穷通变化无常,但无论去向何处都能自得其乐。
在这亭子里随意起个名,和乐的心情就藏在心底。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倡导儒家思想,强调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和变革之际。诗中表现了对自然和谐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宁静与乐观人生态度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禽秋虫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万物各有其适应的道理,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和谐的深刻理解。同时,诗中提到的“中庸”思想,展示了作者对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意境优美,结构严谨,运用对仗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暗示了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内心的和谐与快乐。同时,诗中对“圣人”的提及,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最后,诗中的“和乐在胸臆”则是对内心幸福感的真实写照,表明追求快乐是一种内心的态度,而非外在的表现。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自然的和谐,反映出人应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快乐,强调中庸之道和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春禽”主要代表了什么?
A. 生命的活力
B. 秋天的收获
C. 冬天的寒冷
答案: A
“至乐和无声”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外在的喧闹
B. 内心的平静
C.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B
诗中提到的“中庸”指的是什么?
A. 避免极端
B. 追求奢华
C. 追求权力
答案: A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司马光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王维同样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但王维的风格更多体现出禅意与孤独之美,而司马光则更倾向于强调中庸思想和内心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