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2 20:22: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20:22:35
由来忠孝易通神,
㣼利华鬘识后身。
石烂海枯终有尽,
生天成佛岂无人。
关河庾信空萧瑟,
形影陶潜孰主宾。
鸡犬全家存帝所,
淮南生计未全贫。
忠诚和孝道是容易通向神明的,
贪图名利的人能识别后世的结果。
石头会烂,海水也会枯竭,这些终有尽时,
而成佛升天的人又岂会没有呢?
关山河流,庾信的诗句空自萧瑟,
陶潜的身影,谁又是主角和宾客?
鸡犬之声还在帝王的庇佑之下,
淮南的生计却仍然贫穷未解。
曾国藩(1811-1872),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以其忠诚和智慧闻名。他是湘军的创立者,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其诗词兼具古典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现实主义的关怀。
本诗创作于曾国藩担任地方官时,反映了他对忠孝、名利、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感慨。
曾国藩的《次韵何廉昉太守感怀述事 其三》是一首哲理深邃的诗,展现了他对忠孝和世俗名利的反思。开篇以“忠孝”引入,强调这种传统美德不仅是道德约束,更是通向精神世界的桥梁。接下来,诗人提到“石烂海枯”,在时间的流逝中,一切尘世的繁华终将归于平静,暗示着名利的无常。
而“生天成佛岂无人”则展示了人对于超越尘世的向往,借古人之言,表达对灵魂升华的渴望。通过对庾信与陶潜的提及,曾国藩传达出一种对个人命运和历史轮回的思考,二者的孤独与成就各有千秋,似乎在问询:在历史的长河中,究竟谁是主角,谁又是陪衬?
最后两句“鸡犬全家存帝所,淮南生计未全贫”,表达了对家庭安宁的珍视与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尽管身处权力中心,生活依旧艰辛。这种对比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反映出诗人对平民百姓生计的深切关怀。
整首诗探讨了忠孝、名利、人生意义和社会现实的复杂关系,反映了曾国藩对人生的深思熟虑和对社会的关怀,表达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理解。
诗中提到“忠孝易通神”,其中“通神”指的是什么?
“鸡犬全家存帝所”的意思是?
诗中提到的庾信和陶潜分别象征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