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3 19:09: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19:09:14
送梅伯言归金陵
作者: 曾国藩 〔清代〕
文章昌黎百世师,
桐城诸老实宗之。
方姚以后无孤指,
嘉道之间又一奇。
碧海鳌呿鲸掣候,
青山花放水流时。
两般妙境知音寡,
他日曹溪付与谁。
这首诗表达了对梅伯言的送别之情。诗人以昌黎(韩愈)比喻梅伯言的学识,称他为百世的师表;而桐城派的老者则是他实在的宗师。自方姚(方孝孺和姚鼐)之后,再无孤独的指点,而在嘉道年间,又出现了一位奇才。碧海与青山中的美景,似乎在向他招手,却知音寡,未来的曹溪(指禅宗的曹溪派)又会归于谁的手中呢?
作者介绍: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人,清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及文学家。他致力于洋务运动的改革,提倡自强与富国,崇尚儒学,创作了大量诗文。
创作背景:
《送梅伯言归金陵》是在曾国藩与友人梅伯言分别之际写成,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思考。诗中流露出曾国藩对文学、学术和友谊的重视。
这首诗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曾国藩对梅伯言的敬重和对未来的忧虑。开头用“昌黎”与“桐城诸老”来比喻梅伯言的学识和地位,体现出他在当时文人圈中的重要性。紧接着,诗人提到文人交往的孤独,表明即使是才华横溢的人也难以找到知音。尤其“曹溪”一语,带有哲学的思考,暗示着对未来禅宗发展的担忧,既是对朋友的祝福,也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之间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及对时代变迁的思索。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曾国藩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文人交往的感慨,同时也对文化传承的思考,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
诗词测试:
曾国藩称梅伯言为“百世师”的原因是什么?
A. 学识渊博
B. 家世显赫
C. 文学成就
D. 以上皆是
诗中的“曹溪”指的是什么?
A. 一条河流
B. 禅宗曹溪派
C. 一座山
D. 诗人的名字
诗中提到的“知音寡”意指什么?
A. 理解朋友的人少
B. 朋友很多
C. 交流频繁
D. 学识渊博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曾国藩的《送梅伯言归金陵》与李白的《送友人》在主题上都表现出对友人的深切情感,但李白的诗更为豪放,曾国藩则更为内敛,反映出不同的个性与文化背景。李白的意象多为豪情壮志,而曾国藩则注重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