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6:14: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6:14:13
早春陪崔中丞同泛浣花谿宴
岑参 〔唐代〕
旌节临谿口,寒郊陡觉暄。
红亭移酒席,画舸逗江村。
云带歌声飏,风飘舞袖翻。
花间催秉烛,川上欲黄昏。
在溪口,旗帜迎风飘扬,寒冷的郊外突然感到温暖。
红色的亭子里搬动酒席,画舫在江边逗留。
云彩飘动间,歌声随风而来,舞袖在风中翩翩起舞。
花丛中催促着点燃蜡烛,河岸上似乎已将黄昏降临。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通过描绘早春的暖意与宴饮场景,展现了唐代文人雅集的生活情趣,体现出当时社会对于诗酒文化的重视。
岑参(约715年-770年),字子云,号青门,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生于河西走廊,因其在边塞生活多年,作品多反映边疆风光与军旅生涯。岑参的诗风豪放,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生动的自然描写,善于表现壮丽的边疆风景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诗作成于早春时节,作者陪同崔中丞泛舟游玩,意在描绘春日的温暖气息与友人相聚的欢愉,反映了诗人对友谊、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首《早春陪崔中丞同泛浣花谿宴》通过清新自然的景象描绘,展现了早春的盎然生机和宴饮的欢愉。首联“旌节临谿口,寒郊陡觉暄”开篇便以动静结合的方式,描绘出寒冷的春天逐渐被温暖所替代,旌旗在溪边迎风飘扬,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接下来的“红亭移酒席,画舸逗江村”,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宴会的热闹与惬意,红亭和画舸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文人雅集的氛围。
“云带歌声飏,风飘舞袖翻”两句,运用了动态的描写,描绘了悠扬的歌声随着风飘荡,舞动的袖子在春风中翩翩起舞,表露出一幅欢乐的春日图景。在最后两句中,“花间催秉烛,川上欲黄昏”则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暗示,表达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感慨。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给读者带来了温暖与希望。
整首诗通过描绘早春的美好景象和友人相聚的欢愉,表达了对生活的热情,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友谊的珍视。情感基调轻快、愉悦,传达出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诗中提到的“红亭”指的是什么?
“花间催秉烛”中的“秉烛”意思是什么?
本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岑参的诗歌体现出个性化的风格,描绘自然的细腻与情感的深厚,而王之涣则更偏向于哲理性的思考与宽广的视野,两者都反映了唐代诗歌的繁荣与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