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水调歌头·木末翠楼出》

时间: 2025-04-26 16:21:52

诗句

木末翠楼出,诗眼巧安排。

天公一夜,削出四面玉崔嵬。

畴昔此山安在,应为先生见挽,万马一时来。

白鸟飞不尽,却带夕阳回。

劝公饮,左手蟹,右手杯。

人间万事变灭,今古几池台。

君看庄生达者,犹对山林皋壤,哀乐未忘怀。

我老尚能赋,风月试追陪。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6:21:52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木末翠楼出
作者: 辛弃疾 〔宋代〕

木末翠楼出,诗眼巧安排。
天公一夜,削出四面玉崔嵬。
畴昔此山安在,应为先生见挽,
万马一时来。
白鸟飞不尽,却带夕阳回。
劝公饮,左手蟹,右手杯。
人间万事变灭,今古几池台。
君看庄生达者,犹对山林皋壤,
哀乐未忘怀。我老尚能赋,
风月试追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翠楼从树梢间显现的景象,诗句安排得巧妙。
天公一夜之间,削造出了四周如玉的高山。
想当年这山原本在哪里,应该是先生曾经感慨过的,
像万马奔腾般涌现。
白鸟飞不尽,却还带回了夕阳的余辉。
我劝您饮酒,左手拿着蟹,右手端着杯。
人间的万事万物都在变迁,今古之间有多少池台。
你看庄子那样的达者,依然面对着山林田野,
对哀乐情感仍未忘怀。我虽然年老,依然能够作诗,
希望能陪伴着风月。

注释

  • 木末:指树木的顶端或尽头。
  • 翠楼:指绿树间的楼阁,形容景色优美。
  • 诗眼:诗中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 削出:雕刻、切割而出,形容天公的奇妙造化。
  • 万马一时来:比喻景象壮观,气势如虹。
  • 庄生:指庄子,代表道家思想的自由与洒脱。
  • 风月:风光与月色,通常用来指代自然景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著名词人和抗金将领。他的词风豪放,兼具文人气质和英雄气概,善于表达个人情感与对国家、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木末翠楼出》创作于辛弃疾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变迁的感慨。诗中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辛弃疾的《水调歌头·木末翠楼出》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词作。词的开篇即以“木末翠楼出”引入,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接着,诗人运用“天公一夜,削出四面玉崔嵬”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营造出一种气势磅礴的场面。

在表达对往昔的怀念时,辛弃疾提到“万马一时来”,暗示着人生的蓬勃与壮丽。他以“白鸟飞不尽,却带夕阳回”传达出一种时间流逝的感慨,白鸟象征着自由与无尽的追求,而夕阳则是时间的印记,象征着生命的消逝。

诗中“劝公饮,左手蟹,右手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尽管人生短暂,但仍要积极面对,乐在其中。结尾的“我老尚能赋,风月试追陪”则反映了辛弃疾的乐观态度,即使年老依然能创作,愿与自然的美景相伴,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执着与热爱。

整首词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更通过自然引发了对人生、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辛弃疾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性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木末翠楼出:树顶间的翠楼显现,描绘出自然的美丽。
  2. 诗眼巧安排:诗中有精妙之处,显示了作者的才华。
  3. 天公一夜,削出四面玉崔嵬:赞美大自然的造化,山峰如玉,气势辉煌。
  4. 畴昔此山安在:追忆往昔,思考此山曾经的位置。
  5. 应为先生见挽,万马一时来:借用历史人物感慨壮观场景。
  6. 白鸟飞不尽,却带夕阳回:象征时间与自由的结合,传达对时光的感悟。
  7. 劝公饮,左手蟹,右手杯:描绘生活的乐趣,享受当下。
  8. 人间万事变灭,今古几池台:感叹人生无常,历史的变迁。
  9. 君看庄生达者:提到庄子,强调对自然的领悟与洒脱。
  10. 哀乐未忘怀:表达对生活情感的珍视。
  11. 我老尚能赋:尽管年纪已大,仍旧有创作的能力。
  12. 风月试追陪:希望与自然的美景相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作玉,强调其美丽。
  • 拟人:天公被描绘为具备创造力的神明。
  • 对仗:如“左手蟹,右手杯”,增强节奏感。
  • 排比:如“哀乐未忘怀”,增强情感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自然美景、追忆往昔与感悟人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慨,体现了辛弃疾的哲学思想与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楼:象征美好的景色与人文气息。
  • 白鸟:自由与追求的象征。
  • 夕阳: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蟹与酒:生活的乐趣与享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个意象代表了人生无常? A. 翠楼
    B. 夕阳
    C. 白鸟
    D. 蟹

  2. 辛弃疾在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 A. 孟子
    B. 庄子
    C. 李白
    D. 杜甫

  3. 诗中“我老尚能赋”反映了怎样的态度? A. 消极
    B. 乐观
    C. 忧伤
    D. 迷茫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同样是水调歌头,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 《青玉案·东风恶》(李清照):同样怀念过往,感叹人生无常。

诗词对比

辛弃疾的这首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辛弃疾更注重自然的壮丽与人生态度,而苏轼则更强调情感与哲理的结合,展示了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

参考资料

  • 《辛弃疾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撼庭竹(宰太和日吉州城外作) 戏咏煖足瓶二首 其一 漫书呈几复三首 竹下把酒 题李亮功家周昉画美人琴阮图 同尧民游灵源庙廖献臣置酒用马陵二字赋诗二首 其二 颐轩诗六首 其三 鸿沟 阮郎归 庭坚得邑太和六舅按节出同安邂逅于皖公溪口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文字旁的字 邅迍 佑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提奖后辈 毋字旁的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哑子吃黄连,说不出的苦 寒焰 藤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绻的词语有哪些 奋矜伐德 感音 燕妒莺惭 車字旁的字 有信 豸字旁的字 辛字旁的字 一洗而空 风微浪稳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