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09:39: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09:39:47
作者:崔涂 〔唐代〕
原文展示:
三十世皇都,萧条是霸图。
片墙看破尽,遗迹渐应无。
野径通荒苑,高槐映远衢。
独吟人不问,清冷自呜呜。
白话文翻译:
三十代的皇朝在这里都曾兴盛过,如今却显得萧条无比。
只剩下一片断墙,看得出往日的辉煌已经消逝,遗留的痕迹也愈加微薄。
小路通往荒废的园林,高大的槐树映衬着遥远的街道。
独自吟唱的人无人问津,只有这清冷的环境伴随着我的哀鸣。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涂,唐代诗人,以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细腻的描写而闻名。生平经历多次政治动荡,作品多反映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感慨,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过洛阳故城》创作于崔涂游历洛阳故城时,眼见昔日繁华的都城如今日渐凋零,触动了他对历史的沉思及对当下的感慨,抒发了对时间流逝和国家兴亡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过洛阳故城》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中开头以“皇都”引入,立即勾勒出洛阳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萧条,形成强烈的对比。通过“片墙看破尽”,诗人不仅描绘出昔日的残余,更引发对历史的沉思,彰显出时间的无情。
接下来的“野径通荒苑”,诗人在描绘景象的同时,也在隐喻着社会的变化和个人的孤独。随着荒废的园林和高大的槐树,诗人感受到周围的寂静与冷清,情感愈加沉重,仿佛在提醒人们对历史的珍惜。
最后一句“独吟人不问,清冷自呜呜”将个人的情感与环境的冷漠结合在一起。诗人在这片冷清中吟唱,既是对过往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的迷茫,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失落。整首诗在景与情的交织中,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对比、象征、拟人等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通过景物的描写,诗人不仅让读者感受到洛阳的历史沧桑,也引发了对人生与时间的深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洛阳故城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落。诗人以孤独的吟唱,展现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思。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洛阳曾是哪个朝代的皇都?
A. 汉代
B. 唐代
C. 三国
D. 宋代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
A. 高山
B. 片墙
C. 河流
D. 草原
“清冷自呜呜”中“呜呜”指的是什么?
A. 风声
B. 人声
C. 鸟鸣
D. 水声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崔涂的《过洛阳故城》和白居易的《琵琶行》均涉及历史背景与个人情感。崔涂的作品更侧重于对城市衰败的感慨,而白居易则通过音乐与叙述,展现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两者虽主题相近,但表现手法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