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43: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43:10
边城已在虏城中,
烽火南飞入汉宫。
汉庭议事先黄老,
麟阁何人定战功。
边城已经落入敌人的控制之中,烽火南传直达汉朝的宫殿。汉朝的朝廷在讨论政事时,依旧要先听从老黄的意见,而在麟阁中,究竟是谁来决定战功呢?
李益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生于公元685年,卒于公元727年。他的诗歌以豪放、清新著称,尤其在边塞诗方面颇有造诣。
此诗作于边境战争时期,诗人身处紧张的军事环境中,目睹边城沦陷,感受到国家的危机与无奈,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决策者的质疑。
这首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紧张的战争画面,表现了边疆失陷的悲痛与对朝廷决策的深刻思考。诗人在首句中以“边城已在虏城中”开篇,直接点出边境城市已被敌人占领,传达出一种紧迫感和无奈感。接下来的“烽火南飞入汉宫”描绘了烽火传递的紧急情景,仿佛是一种警示,提醒朝廷注意外部威胁。诗人对汉庭议事的描写使人感到一种无力与无奈,尤其是“先黄老”一语,暗示当时的决策可能受到过于保守的思想影响,无法有效应对危机。最后一句“麟阁何人定战功”则发出质疑,表现出对朝廷决策者的无奈与失望,诗人在对国家危机的反思中,流露出深深的忧虑。
全诗表现了对国家存亡的忧虑,批判了朝廷的保守与无能,反映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刻思考与痛心。
诗中“边城已在虏城中”指的是什么?
“烽火南飞入汉宫”中的烽火象征什么?
对比李益与王之涣的边塞诗,两者都表达了对边疆局势的关注,但李益更多地强调了对朝廷决策的不满,而王之涣则更倾向于对壮丽景色的描绘和豪迈情怀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