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7:14: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7:14:54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二十六太白山祈雨诗五首
山为灰,石为炭。
水泉沸,百草烂。
神予我,旱夺之。
孰为是,骄不威,
尚可弛兮。
这首诗描绘了干旱造成的严重后果:山变得像灰烬,石头像炭火。泉水在沸腾,百草也因为缺水而枯萎。上天赐予我雨水,应当将这旱灾消除。究竟是谁在骄横而不威胁呢?这情形尚且可以放松心情去面对。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在古代,祈雨是一种重要的宗教活动,许多诗人通过诗词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呼唤,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理念。
作者介绍: 苏辙,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的弟弟。苏辙擅长诗文,思想深邃,风格清新,关注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干旱时期,表现了对自然灾害的忧虑及对雨水的渴望,体现了古人对天意的理解与敬畏。
这首诗通过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意象,将干旱的景象生动呈现。开篇以"山为灰,石为炭"的强烈对比,直观地表达了干旱给大自然带来的毁灭性影响。接着,"水泉沸,百草烂"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绝望感,展现了自然界的脆弱与人类生存的艰难。整首诗在语气上流露出一种急切的祈求,诗人似乎在向神灵呼喊,希望能得到雨水的眷顾。最后一句"尚可弛兮"则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放松的态度,似乎在面对自然灾害时,除了祈求和期待,诗人也只能选择接受现实。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干旱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恐惧与无奈,同时也体现了对神灵的祈求,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干旱、绝望的画面,反映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诗词测试:
诗中“山为灰,石为炭”主要表达了什么?
A. 自然的美丽
B. 自然的毁灭
C. 人的奋斗
“尚可弛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绝望
B. 无奈
C. 开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苏辙的《太白山祈雨诗》相比,杜甫的《春望》同样描写了战争与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忧虑,而苏辙的诗则更多体现了对自然的祈求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