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凌虚台记》

时间: 2025-04-27 17:11:26

诗句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

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11:26

诗词名称: 凌虚台记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白话文翻译:

在南山之下的国家,生活起居与山相接。四方的山中,终南山最高,而美丽的城市则靠近扶风山。为了追求最高,必然会选择最近的山。然而太守的住所,却从未意识到有山存在。虽然这并不影响事物的损益,但有些事物的性质并非自然而然。这里便是凌虚台的建造之处。建造之前,太守陈公在其下悠闲地走动,看见山从林木之上突出的样子,像人从墙外看见自己的发髻一样,便觉得必定不同。于是让工匠在其前面凿出一个方池,用土筑成台,台高出房屋的檐头。后来人们来到台上时,恍惚间不知道台有多高,反而以为山是从台下跃出。公说这个地方应该叫“凌虚”,于是告知我的朋友苏轼,并请求我为此作记。苏轼回答公说,事物的兴废成毁是无法预测的。曾经荒草野田,霜露覆盖,狐狸和蛇隐匿其中,那时岂知有凌虚台吗?废兴成毁,交替无穷,台也可能再次变为荒草野田,这些都是无法知道的。我曾与公登台远望,东面是秦穆王祈年之所的橐泉,南面是汉武帝的长杨与五柞,北面则是隋代的仁寿与唐代的九成。计算那一时的盛况,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难道仅仅是台的百倍而已?然而几世之后,想要寻求其踪迹,却只剩破瓦颓垣,什么都不再存在,已然化为禾黍、荆棘的丘墟与田亩。更何况这台呢!台尚且不足以依靠以求长久,更何况人事的得失,时而来,时而去!如果有人想要以此夸耀世间以自足,那就过了。世间有可以依靠的事物,却并不在乎台的存亡。既然如此,我便对公说完,退回而作此记。


注释:

  • 凌虚: 意为高空、虚空,象征一种超然的状态。
  • 太守: 指地方官员。
  • 废兴成毁: 指事物的兴起与衰败,成就与毁灭的循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政治家。其作品以豪放洒脱、笔力雄健著称,尤其擅长诗词、散文和文论。

创作背景:

《凌虚台记》是苏轼为凌虚台所作的记文,描述了建造凌虚台的缘由,以及对事物兴衰变化的深刻思考,反映了苏轼哲学思想的成熟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凌虚台记》不仅仅是对凌虚台的记述,更是苏轼对人事变迁、自然景观及个人存在的深刻反思。文章开头对地理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山与人生活的密切关系,进而引出凌虚台的建造。苏轼通过对太守与工匠的描写,反映了人对自然的改造与适应之道。

在描述台的建造时,苏轼运用了细腻的比喻,展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尤其是“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自然界的力量与人类的局限。同时,作者通过对历史的追溯,揭示了时间的无情与事物的循环,表达了对人事无常的哲学思考。

文学上,苏轼的写作风格自然而流畅,带有一种深厚的哲理性,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整篇记文不仅有对凌虚台的生动描绘,更深刻地探讨了历史的兴衰、人的得失,传达出对生命、时间的感悟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国于南山之下: 说明地理位置,为后文设定背景。
  2. 以至近求最高: 表达了对山的追求,暗示人类对自然的向往。
  3. 物之废兴成毁: 强调事物的变化无法预测,预示着生命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 “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通过形象的比喻表现出山的高大。
  • 对仗: 文章中多处运用对仗修辞,增强了文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篇文章探讨的主题为自然与人,时间的流逝,以及人事的无常。通过对凌虚台的描述,反映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对历史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凌虚: 象征超然和追求。
  • : 代表自然的力量与永恒。
  • : 体现人类的创造与努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凌虚台记》的作者是?

    • A) 王维
    • B) 苏轼
    • C) 杜甫
    • D) 李白
  2. 文中提到的“废兴成毁”是指?

    • A) 事物的兴起与衰败
    • B) 人生的得失
    • C) 自然的变化
    • D) 社会的发展
  3. “凌虚”在文中象征什么?

    • A) 自然
    • B) 人生
    • C) 超然状态
    • D) 时间

答案:

  1. B) 苏轼
  2. A) 事物的兴起与衰败
  3. C) 超然状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 - 苏轼
  • 《水调歌头》 - 苏轼
  •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赤壁赋》: 描述历史的兴亡与个人的反思,表现出对时间的感慨。
  • 《水调歌头》: 表达对人事无常的思考与情感,反映了诗人对月亮的向往与思念。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文观止》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村居冬日 冬晴闲步东村由故塘还舍作 雨中夕食戏作 野兴 夏日五鼓起戏书 丁酉除夕 十二月十日暮小雪即止 致仕後即事 醉中歌 法云孚上座求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二把刀 沱茶 造极 循序 两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昂首阔步 鸿开头的成语 恢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魚字旁的字 龙字旁的字 黍字旁的字 朱衣点头 一壸千金 和羹 包含败的成语 非字旁的字 寻根究底 俗不伤雅 小字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