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11:26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
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11:26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在南山之下的国家,生活起居与山相接。四方的山中,终南山最高,而美丽的城市则靠近扶风山。为了追求最高,必然会选择最近的山。然而太守的住所,却从未意识到有山存在。虽然这并不影响事物的损益,但有些事物的性质并非自然而然。这里便是凌虚台的建造之处。建造之前,太守陈公在其下悠闲地走动,看见山从林木之上突出的样子,像人从墙外看见自己的发髻一样,便觉得必定不同。于是让工匠在其前面凿出一个方池,用土筑成台,台高出房屋的檐头。后来人们来到台上时,恍惚间不知道台有多高,反而以为山是从台下跃出。公说这个地方应该叫“凌虚”,于是告知我的朋友苏轼,并请求我为此作记。苏轼回答公说,事物的兴废成毁是无法预测的。曾经荒草野田,霜露覆盖,狐狸和蛇隐匿其中,那时岂知有凌虚台吗?废兴成毁,交替无穷,台也可能再次变为荒草野田,这些都是无法知道的。我曾与公登台远望,东面是秦穆王祈年之所的橐泉,南面是汉武帝的长杨与五柞,北面则是隋代的仁寿与唐代的九成。计算那一时的盛况,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难道仅仅是台的百倍而已?然而几世之后,想要寻求其踪迹,却只剩破瓦颓垣,什么都不再存在,已然化为禾黍、荆棘的丘墟与田亩。更何况这台呢!台尚且不足以依靠以求长久,更何况人事的得失,时而来,时而去!如果有人想要以此夸耀世间以自足,那就过了。世间有可以依靠的事物,却并不在乎台的存亡。既然如此,我便对公说完,退回而作此记。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政治家。其作品以豪放洒脱、笔力雄健著称,尤其擅长诗词、散文和文论。
《凌虚台记》是苏轼为凌虚台所作的记文,描述了建造凌虚台的缘由,以及对事物兴衰变化的深刻思考,反映了苏轼哲学思想的成熟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凌虚台记》不仅仅是对凌虚台的记述,更是苏轼对人事变迁、自然景观及个人存在的深刻反思。文章开头对地理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山与人生活的密切关系,进而引出凌虚台的建造。苏轼通过对太守与工匠的描写,反映了人对自然的改造与适应之道。
在描述台的建造时,苏轼运用了细腻的比喻,展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尤其是“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自然界的力量与人类的局限。同时,作者通过对历史的追溯,揭示了时间的无情与事物的循环,表达了对人事无常的哲学思考。
文学上,苏轼的写作风格自然而流畅,带有一种深厚的哲理性,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整篇记文不仅有对凌虚台的生动描绘,更深刻地探讨了历史的兴衰、人的得失,传达出对生命、时间的感悟与思考。
整篇文章探讨的主题为自然与人,时间的流逝,以及人事的无常。通过对凌虚台的描述,反映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对历史的感慨。
《凌虚台记》的作者是?
文中提到的“废兴成毁”是指?
“凌虚”在文中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