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13:35: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13:35:23
送赵鼎臣赴召二首
(李曾伯)
几载江湖负隽声,
秋风千里起弓旌。
石渠喜得今刘向,
宣室应知旧贾生。
台阁致身将贵显,
朝廷论事且和平。
更须记取申公语,
不在多言在力行。
这几年来我在江湖漂泊,负担着名声的重压,秋风起时,千里之外的战旗在空中飘扬。石渠里喜迎今天的刘向,宣室里想必知道昔日的贾谊。
登上台阁,身居要职,必然会变得显赫,朝廷上讨论政事时也能保持和睦。更要谨记申公的话,不在于多说,而在于切实行动。
李曾伯(约1080年-1132年),字文甫,号雪窗,南宋初期的诗人,曾任职于朝廷,注重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对社会的反思。他的诗歌多描写个人经历和对社会的感悟。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赵鼎臣被召回朝廷之际,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政治理想的关注,表达了对政治清明和实际行动的期望。
《送赵鼎臣赴召二首》展现李曾伯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及对政治的思考。诗的开篇以“几载江湖负隽声”引入,描绘了人生的漂泊与追求名声的艰辛,暗示了对世事的无奈。接着,诗人以“秋风千里起弓旌”描绘了外部环境的变化,暗示了即将到来的动荡。
“石渠喜得今刘向,宣室应知旧贾生”,在这里,诗人通过历史人物的引入,强调了高尚品德与实用智慧的结合,启示后人要学习前贤的优良品质。通过对“台阁致身将贵显”的描写,诗人表现了对官场的复杂态度:一方面渴望得到显赫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不忘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理智。
最后,“更须记取申公语,不在多言在力行”总结了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反映了作者对社会责任的认真态度,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是一首值得深思的送别诗。
整首诗强调了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倡导实际行动的重要性,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的期望。
诗中提到的“刘向”代表哪个朝代的学者?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李曾伯在这首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政治的批评
b) 对友人的祝福与对实践的重视
c) 对历史的追忆
“不在多言在力行”强调了什么样的行为?
a) 说话重要
b) 实际行动更重要
c) 学习理论重要
比较李曾伯的《送赵鼎臣赴召二首》和杜甫的《春望》,两者均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个人的责任感,但李曾伯更侧重于对实际行动的强调,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