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4:56: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4:56:15
邯郸驿楼作
作者: 马戴 〔唐代〕
芜没丛台久,清漳废御沟。
蝉鸣河外树,人在驿西楼。
云烧天中赤,山当日落秋。
近郊经战后,处处骨成丘。
这首诗描绘了荒凉的景象和战后沧桑的感受。诗人首先提到丛台早已被杂草覆盖,清漳河的御沟也已经废弃。河外的树上蝉声阵阵,人在驿楼西边。天空被云彩映照得通红,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苍凉。近郊经历过战争后,遍地都是骨头堆成的小丘。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丛台”和“清漳”都与历史文化有密切关系,丛台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是许多文人墨客吟咏的地方;而清漳则是指古代漳河的清流,象征繁荣的水系。
作者介绍
马戴,字子容,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他以写景抒情见长,尤其是对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的描写,常蕴含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正值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荒凉的景象,表达对战争的痛苦和对和平的渴望。
马戴的《邯郸驿楼作》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现实感的诗。诗人通过对环境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战后的沉重氛围。开篇的“芜没丛台久”立即将读者带入一个荒废的世界,丛台的历史辉煌已成往事,取而代之的是杂草丛生的萧条。紧接着,清漳的废弃使人感受到江河的失落,仿佛在诉说着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们心灵的创伤。
蝉鸣声的出现,为这幅沉重的画面增添了一丝生机,但随之而来的“人在驿西楼”则让人意识到,生机也只是短暂的,人在这荒凉之地的孤独与无奈。接下来的“云烧天中赤”描绘了夕阳的壮丽,但这种美丽又透出一丝惨淡,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时光的流逝。
最后两句“近郊经战后,处处骨成丘”更是将主题推向高潮,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令人心痛,遗骸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最真实的见证。整首诗在意境上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哀愁,但又透出对历史反思的力量。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例如“云烧天中赤”通过比喻展现了夕阳的壮丽。同时,“蝉鸣”与“人在驿西楼”的对比,增强了孤寂感和生机感的对立。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对战争的警惕,揭示出人类在战争中遭受的痛苦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芜没丛台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伤感
B. 喜悦
C. 激动
“云烧天中赤”这一句中,云彩的颜色象征着什么?
A. 快乐
B. 悲伤
C. 和平
诗中提到的“处处骨成丘”表现了什么?
A. 生命的繁荣
B. 战争的惨烈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津》相比,马戴的《邯郸驿楼作》更为沉重,前者展现了豪放的个性,而后者则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推荐书目
以上是对《邯郸驿楼作》的全面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