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03: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03:07
梅尧臣的《和潘叔治题刘道士房画薛稷六鹤图六首其三唳》原文如下:
引吭向层霄,声闻期在耳。
鼓吻意岂疏,知音何已矣。
安得九皋同,流响入万里。
我高声鸣叫,声音希望能传入云霄。
发出的声音难道会显得疏离吗?
知音又在哪里呢?
怎么能让九皋的回声,流传到万里之外呢?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香山,宋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诗,受到王安石的影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本诗作于梅尧臣与朋友潘叔治的交往过程中,潘叔治所绘的“六鹤图”引发了梅尧臣的思考,表达出对艺术和友情的渴望。诗中描绘了高声呼唤的情景,反映出诗人对知音的向往。
本诗以高亢激昂的语调,传达了诗人心中强烈的情感。开头“引吭向层霄”,展现了诗人发声的豪情,声响希望能穿透云霄,象征着对自由与高远境界的追求。第二句“声闻期在耳”透露出一种期待与渴望,诗人想要让自己的声音被理解和聆听,反映了对知音的渴求。
接下来的“鼓吻意岂疏”,诗人自问自己的发声是否显得疏远,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忧虑。最后一句“安得九皋同,流响入万里”,不仅表达了声音的远播,也象征着希望与理想的传播。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将个人的孤独与对友谊的渴望融为一体,令人深思。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强调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连接与理解,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孤独感和对理想追求的渴望。
诗中“引吭”的意思是?
“安得九皋同”中的“九皋”指什么?
诗人对知音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