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9: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9:06
秋晚野步
作者:贯休 〔唐代〕
闲步不觉远,萧萧木落初。
诗情抛阃阈,江影动襟裾。
阁北鸿行出,霞西雨脚疏。
金峰秋更好,乞取又何如。
在闲步中不知不觉走远了,树木的叶子在萧萧落下。
抛开了门阀的束缚,诗情在心中涌动,江水的倒影随我的衣襟而动。
北阁的鸿雁从天空飞出,西边的霞光与雨丝相间飘洒。
金色的山峰在秋天的景色中更显得美好,想要得到又有什么意义呢?
贯休,字宗道,号明觉,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0年,卒于公元912年。他以诗歌见长,尤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他的作品常表现出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思想。
《秋晚野步》写于秋天,诗人借散步于自然中,表达自己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秋天的景色使诗人感受到生命的流逝和安宁的心境。
贯休的《秋晚野步》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宁静和诗人内心的闲适。诗的开头“闲步不觉远”,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暗示着诗人对生活的随意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树木的萧萧落叶与江水的潺潺流动,营造出一种凄凉而美丽的秋日气氛。
诗中的“诗情抛阃阈”展示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放下,进一步强调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江影动襟裾”则通过江水的倒影,表达了诗人心灵的柔和与自由。这种意象的使用,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流动的美感,仿佛在描绘一幅秋日的画卷。
最后两句“金峰秋更好,乞取又何如”,则是诗人对秋天美景的感叹,似乎在表达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无奈。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形成了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意境。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秋天美景的欣赏,以及对世俗生活的超脱。诗人在自然中找到内心的宁静,表现出一种洒脱和淡泊的生活态度。
诗中“闲步不觉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金峰秋更好”中的“金峰”指的是什么?
“乞取又何如”表现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对比贯休的《秋晚野步》和王维的《山中问答》,两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贯休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而王维则在描绘自然的同时渗透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