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1:15:15
原文展示:
题高远亭
作者: 刘过 〔宋代〕
戍古城荒地势雄,一亭分半庾楼东。
庐山面目今真识,江汉朝宗此会同。
司马宅荒惟苦竹,元规尘远尚古风。
胡尘只隔淮河在,谁为长驱一扫空。
白话文翻译:
在古城的荒凉地带,地势雄伟壮阔,一座亭子将庾楼的东面一分为二。
如今我真正领会到庐山的面貌,江汉的水流在此交汇相融。
司马的宅邸如今荒废,只有苦竹在孤独生长,
元规的遗迹虽远离尘世,但仍保持着古老的风范。
胡人的侵扰只隔着淮河,究竟有谁能长驱而来,一扫这片空旷?
注释:
- 戍: 指守卫的军队,此处指古城的守军。
- 荒地: 荒凉的土地,描述古城的萧条景象。
- 庾楼: 可能指庾信的楼阁,庾信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
- 庐山: 庐山为著名山脉,象征高远美丽的自然景观。
- 江汉: 指江水与汉水,古代著名的水系地带。
- 司马宅: 指司马迁的住处,象征文化的衰落。
- 元规: 指元规(元稹),古代著名诗人。
- 胡尘: 指外族的侵扰和战乱,反映当时社会动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过,字季华,号东皋,宋代诗人,以诗歌清新而有个性著称,曾任职于地方官府。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风格独特,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与南宋建立之际,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在高远亭写下此诗,既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文化衰落的感慨。
诗歌鉴赏:
《题高远亭》一诗,以高远亭为引子,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自然与历史交融的图景。诗的开头通过“戍古城荒地势雄”展现了荒凉的古城与雄伟的地势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苍凉与壮美共存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庐山面目今真识”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深刻体验,庐山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不仅是自然美,更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江汉朝宗此会同”一句,展示了自然与文化的交汇,江汉河流的交融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变迁与今昔的对比。此时,诗人不禁联想到司马迁的宅邸和元稹的古风,提出了对历史文化的怀念与忧虑,反映了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最后一联“胡尘只隔淮河在,谁为长驱一扫空”,更是直接点出时局的动荡,外族的侵扰让诗人感到无力与无奈,表达出一种对故土的眷恋与对未来的渺茫。
整首诗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相结合,表现了诗人对故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忧虑,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戍古城荒地势雄: 描绘古城的荒凉与雄伟的地势,构建出一种苍凉的氛围。
- 一亭分半庾楼东: 亭子的存在分隔了庾楼,形成一种景物的对比与和谐。
- 庐山面目今真识: 诗人通过观察庐山,获得了对自然的深刻领悟。
- 江汉朝宗此会同: 自然景观的交汇象征着文化的结合与历史的延续。
- 司马宅荒惟苦竹: 司马的宅邸已荒废,只有苦竹在生长,表现出文化的衰落。
- 元规尘远尚古风: 元稹的古风尚存于世,表现出对古代文化的怀念。
- 胡尘只隔淮河在: 胡人的侵扰虽远,但依然对古城构成威胁。
- 谁为长驱一扫空: 对未来的无奈与忧虑,表达诗人对时局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比: 诗中对古城的荒凉与高远亭的雄伟进行对比,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 象征: 庐山、江汉等自然元素象征着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变迁。
- 排比: 通过“司马宅荒惟苦竹,元规尘远尚古风”,增强了诗句的气势与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描绘,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对文化衰落的忧虑以及对时局动荡的思考,展现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城: 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积累。
- 亭: 代表着人文景观与自然和谐的结合。
- 庐山: 意象丰富,象征着高远、壮丽与深邃的文化底蕴。
- 江汉: 代表着历史的交汇与文化的融合。
- 苦竹: 象征着坚韧与孤独,隐喻文化的坚守与不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古城是哪个朝代的?
-
“江汉”指的是哪两条河流的交汇?
- A. 长江与黄河
- B. 汉水与江水
- C. 淮河与汉水
- D. 黄河与淮河
-
诗中哪个意象象征着文化的衰落?
- A. 庐山
- B. 苦竹
- C. 司马宅
- D. 高远亭
答案:
- B. 宋代
- B. 汉水与江水
- C. 司马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的作品,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 《登高》: 杜甫的诗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出社会的动乱。
诗词对比:
- 《春望》: 杜甫同样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反映社会动荡,与《题高远亭》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的作品,表现了豪情与对历史的反思,与刘过的作品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