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13: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13:25
风俗
作者:郑刚中〔宋代〕
民生各异俗,王制论不诡。
惟兹封州郡,山之一谷尔。
麦秋无青黄,霜冬有红紫。
嗜好既殊尚,言语亦相抵。
问之彼不通,告我此勿理。
骇去如鹿麋,团聚若蛇虺。
如何苏属国,胡女为生子。
已而忽超然,天下同一理。
岭南自岭南,勿用岭北比。
况自江山情,雅故均邻里。
暮夜松桂间,受月如受水。
根根抱虚明,叶叶万尘洗。
先生一杯酒,月到酒尊底。
画以寄吾乡,吾乡祗如此。
民众的生活习俗各不相同,国家的制度也并非虚妄。
这里的封州郡,只有一座山谷而已。
麦收时节没有青黄之色,寒霜冬季却有红紫之花。
人们的嗜好和风尚各异,言语之间也存在抵触。
问起那些地方,无法沟通,告诉我这里的不必在意。
逃避时如同鹿和麋,团聚时又似蛇和虺。
如何会有苏属国,胡族女子生育儿女?
然而稍后又豁然开朗,发现天下其实有同一的道理。
岭南的风俗独具特色,不要用岭北的标准来比较。
更何况自古江山情长,邻里之间自然和谐。
夜晚在松桂之间,沐浴着月光就如同沐浴在水中。
每一根树枝都抱着虚明,叶子也在万千尘埃中洗净。
老师举杯邀我,月亮照在酒尊底下。
画作寄托我的乡愁,我的故乡就是如此。
作者介绍:郑刚中(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民生与风俗,关注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与地域文化多样性并存的时期,反映了作者对各地风俗差异的观察与思考。
郑刚中的《风俗》是一首借地理与人文差异探讨文化多样性的诗作。诗中通过对不同地方的生活习俗、语言和人际关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多元而复杂的社会。诗的前半部分着重于各地风俗的不同,指出文化间的隔阂,使用了“问之彼不通,告我此勿理”的句式,表现出对这种隔阂的无奈与思考。
在后半部分,诗人逐渐转向对统一性的思考,尤其是“天下同一理”的提及,展现出一种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与理解。通过对比岭南与岭北的风俗,郑刚中强调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并呼吁人们应以包容的态度看待文化差异。
最后,诗中的意象如“松桂”、“月水”等,渗透着一种宁静与和谐的美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与思念。整首诗在对比与统一的张力中,传递出一种深刻的文化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文化差异与人类共同价值的思考,强调包容与理解的重要性。通过描绘不同地域的风俗,诗人展现了对多样性的尊重,同时也表达了对统一性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岭南”的风俗独具特色,作者提醒人们不要用哪个地方的标准来比较?
诗中提到的“逃避时如同鹿和麋”,这句话的意思是?
诗中提到的“每一根树枝都抱着虚明”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