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15: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15:58
逍遥翁在此裴回,帝改溪名起石台。
车马到春常借问,子孙因选暂归来。
稀疏野竹人移折,零落蕉花雨打开。
无主青山何所直,卖供官税不如灰。
逍遥的老翁在这里徘徊,皇帝改了溪的名字,建起了石台。
春天来了,车马常常在此问路,子孙们因而选择在这里暂时归来。
稀疏的野竹被人们移走折断,零落的蕉花在雨中凋零。
这些无人管理的青山,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存在呢?卖掉的土地所交的官税,不如这些山的灰烬。
“逍遥翁”可以理解为一种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诗中的“青山”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无主的自由状态,反映出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作者介绍:王建,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山水田园,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对文人追求自由和闲适的生活有深远影响。诗中描绘的场景和人物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逍遥老翁的生活,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开头描写老翁在溪边徘徊,给人一种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的感觉。接着提到皇帝改名建台,似乎暗示了世俗权力对自然的干预,影响了人的生活。诗中“车马到春常借问,子孙因选暂归来”一语,描绘了人们在春天回归自然、寻根的情景,传递了对故乡的思念。
而后诗人描绘了稀疏的竹林和零落的蕉花,营造出一种凋零的意象,反映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最后一句“卖供官税不如灰”则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强调了自然的价值远胜于世俗的金钱。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们的活动,展现了诗人对自由、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如“青山”象征自由)和对仗(如“稀疏野竹”“零落蕉花”),增强了诗的音韵美和意象。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同时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批判,表现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逍遥翁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车马到春常借问”指的是?
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