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49: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49:27
发高沙
文天祥 〔宋代〕
城子河边委乱尸,
河阴血肉更稀微。
太行南北燕山外,
多少游魂逐马蹄。
在城子河边,尸体横陈,
河底的血肉更加稀少。
太行山的南北和燕山之外,
有多少游荡的灵魂追逐着马蹄。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游魂逐马蹄”可以理解为亡灵追随战马的意象,暗示战争的残酷以及战士们对生死的思考。这一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常用于表达对亡者的哀悼与对战争的反思。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子华,号山涛,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抗击元朝入侵的英雄,因其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对宋朝的忠诚而被后世所推崇。文天祥的诗歌风格豪放,常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战争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发高沙》创作于南宋末年,正值元朝侵占南宋的历史时期。文天祥在抵抗元军的过程中,亲历了无数战斗与牺牲,这首诗正是对战争惨烈场景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对逝去灵魂的哀悼。
《发高沙》是一首充满悲壮情怀的诗,生动描绘了战争的惨烈与无情。诗的开头“城子河边委乱尸”,直截了当地将读者带入一个令人心痛的战场,尸体横陈的景象令人不禁感到寒意。接着“河阴血肉更稀微”,进一步突出了战争带来的惨痛结果,鲜血与肉体的稀薄,象征着战争带来的生命消逝和人性之脆弱。
而“太行南北燕山外”,则将视野扩展,提醒人们战争的波及范围之广,几乎没有地方可以幸免。最后一句“多少游魂逐马蹄”,不仅表现出亡者对生的渴望与追随,也反映出文天祥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在这场浩劫中,多少生命被无情地卷走,多少灵魂在历史的洪流中迷失。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而有力,情感深沉,既有对生命的悲悯,也有对历史的反思,让人深感战争的无情与人性的脆弱。文天祥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将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了中华诗词中不朽的经典。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与对战争的深刻批判,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的警示。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游魂逐马蹄”意指什么?
A. 追逐马的灵魂
B. 亡者的灵魂
C. 战马的奔跑
诗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喜悦
B. 哀伤
C. 愤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这些书目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天祥的诗歌及其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