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游天峰寺》

时间: 2025-05-03 22:53:44

诗句

杖藜高踏半山云,不见此岗知几春。

异时人物凋零尽,只有青山似故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53:44

原文展示:

杖藜高踏半山云,不见此岗知几春。
异时人物凋零尽,只有青山似故人。

白话文翻译:

我手杖着拄杖,踏上半山的云雾,不知道在这座山岗上已经过了多少个春天。往日的人物都已凋零、消逝,唯有这青山依然如故,似乎是我老朋友。

注释:

  • 杖藜:拄着用藜草制成的杖,藜是一种植物,常用作拄杖。
  • 高踏半山云:高高地走在半山腰的云雾之上,形象地描绘了山的高峻与云的轻盈。
  • 此岗:指诗人所站的山岗。
  • 几春:指经过了多少个春天,表达时间的流逝。
  • 异时人物凋零尽:往日的人物都已去世或消失,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青山似故人:青山如同老朋友一样,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依恋与怀旧之情。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著名典故,但通过"青山似故人"的意象,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对过往的追忆。青山象征着永恒与不变,而人则是短暂与易逝的,形成鲜明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龚况,字君复,号耕夫,宋代诗人。他生于北宋时期,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其诗风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龚况的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游天峰寺》创作于诗人游览天峰寺时,可能是在对往日的回忆与思索中写下的。诗中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自然的深厚情感。

诗歌鉴赏:

《游天峰寺》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山水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巧妙结合。开头“杖藜高踏半山云”,描绘了诗人高处行走的状态,展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情绪,同时也暗示了他对高远理想的追求。接下来的“不见此岗知几春”则表达了对于时间流逝的感叹,诗人似乎在疑惑自己在这座山岗上已经度过了多少个春天,隐含着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随后“异时人物凋零尽”一语,将诗人的思绪引向了人事的变迁,往日的朋友和熟悉的身影都已随时间而消逝,留下的只有山水。最后一句“只有青山似故人”,则通过青山的永恒,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执着与依恋。青山的存在仿佛在向诗人诉说着那些曾经的美好回忆,成为一种情感的寄托。

整首诗以自然为景,情感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忧虑,对自然的眷恋,以及对故人的怀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情感的丰富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杖藜高踏半山云

    • 描绘场景:诗人手拄藜杖,走在半山腰的云雾之中,给人一种身处高远之地的感觉。
    • 情感: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自在的心境。
  2. 不见此岗知几春

    • 时间感:诗人不知在此山岗上已度过多少个春天,感叹光阴荏苒。
    • 反思:引发对人生短暂和岁月无情的思考。
  3. 异时人物凋零尽

    • 对比:以“异时”引出对比,昔日的人物已然凋零,暗示生死无常。
    • 情感:表达出对过往的怀念与惋惜。
  4. 只有青山似故人

    • 依恋:青山如故人般永恒,成为诗人情感的依托。
    • 意象:青山象征着稳定、不变的自然,寄托了诗人对自然与友谊的深情。

修辞手法:

  • 比喻:青山比作故人,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纽带。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青山被赋予了人的特性,似乎在与诗人对话,增添了情感的亲切感。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自然的深厚情感。诗人在游览天峰寺时,回忆起往日的人物,感叹岁月无情,而唯有青山依旧如故,表现出一种对故人和过往的怀念,以及对永恒自然的依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杖藜:象征着诗人的人生旅途,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2. 半山云:代表着高远、飘渺的境界,隐喻理想与追求。
  3. 青山:象征着永恒与不变,寄托着诗人对自然和友谊的依恋。
  4. :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希望,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手里拄的是什么? A. 拐杖
    B. 藜杖
    C. 木杖
    D. 竹杖

  2. 诗中提到的“青山”象征了什么? A. 生命的短暂
    B. 友谊的消逝
    C. 自然的永恒
    D. 时光的无情

  3.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对金钱的追求
    B. 对过往的怀念
    C. 对名利的渴望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水与自然的恬静,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月下独酌》:通过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龚况的《游天峰寺》与王维的《鹿柴》:两者均描绘自然景观,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慨,但龚况更多关注于逝去的人事,而王维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山水诗论》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金缕曲 其三 金缕曲 林秋园二十四桥醉月图 金缕曲 读范曾吟草有作即以为赠 金缕曲 金缕曲 金缕曲 为藏山题画 金缕曲 和蒙菽 金缕曲 题叆叇轩主瑶台小咏 金缕曲 飞赴兰州 金缕曲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父字头的字 包含瑕的词语有哪些 出圣入神 和怿 包含侯的成语 角字旁的字 卓荦不群 家衍人给 中仓 耳刀旁的字 里字旁的字 灾涝 郑光祖 莫明其妙 杯中之物 慷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纵横捭阖 折文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