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0:02:35
兀然无事无改换,无事何须论一段。
真心无散乱,他事不须断。
过去已过去,未来何用算。
兀然无事何曾有,人唤向外觅工夫,总是痴顽汉。
粮不蓄一粒,逢饭但知骂。
世间多事,人事相趁,浑不及我,不乐生天,亦不受福田。
饥来一钵饭,困来展脚眠。
愚人以为笑,智者谓之然。
非愚亦非智,不是玄中玄。
要去如是去,要住如是住。
身披一破衲,脚著娘生袴。
多言复多语,由来反相误。
若欲度众生,无过且自度。
莫漫求真佛,真佛不可见。
妙性及灵台,何曾受薰链。
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
劫石可动摇,个中无改变。
无事何须读文字,削除人我本,冥合个中意。
削除人我本,冥合个中意。
种种劳筋骨,不如林下睡兀兀。
举头见日出,乞饭从头律。
将功用功,展转冥蒙。
取即不得,不取自通。
吾有一言,绝虑忘缘,巧说不得用心传。
更有一语,无过直与。
细极毫末,大无方所。
本自圆成,不劳机杼。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
青松蔽日,碧涧常秋。
山云当幕,夜月为勾。
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
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月水无形,我常只宁。
万法皆尔,本自无生。
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0:02:35
兀然无事无改换,无事何须论一段。真心无散乱,他事不须断。过去已过去,未来何用算。兀然无事何曾有,人唤向外觅工夫,总是痴顽汉。粮不蓄一粒,逢饭但知骂。世间多事,人事相趁,浑不及我,不乐生天,亦不受福田。饥来一钵饭,困来展脚眠。愚人以为笑,智者谓之然。非愚亦非智,不是玄中玄。要去如是去,要住如是住。身披一破衲,脚著娘生袴。多言复多语,由来反相误。若欲度众生,无过且自度。莫漫求真佛,真佛不可见。妙性及灵台,何曾受薰链。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劫石可动摇,个中无改变。无事何须读文字,削除人我本,冥合个中意。削除人我本,冥合个中意。种种劳筋骨,不如林下睡兀兀。举头见日出,乞饭从头律。将功用功,展转冥蒙。取即不得,不取自通。吾有一言,绝虑忘缘,巧说不得用心传。更有一语,无过直与。细极毫末,大无方所。本自圆成,不劳机杼。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常秋。山云当幕,夜月为勾。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月水无形,我常只宁。万法皆尔,本自无生。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间纷扰的淡泊态度,强调无事而安的生活哲学。诗人认为,既然没有事情发生,就不必去纠结过去和未来。真正的内心是宁静的,不需要为外界的事物而烦恼。人们常常向外追求,却不知这些都是徒劳的。饥饿时只需一碗饭,困倦时只需安然入睡。无论愚者还是智者,都难以理解这种无所求的状态。要想帮助他人,首先要自我调整。真理无法通过外界的文字得到,真正的觉悟在于内心的宁静。生活中,诗人认为,过度的言语只会误导自己。人们应该放下对外界的执念,宁静地面对生活,享受自然的美好。
作者介绍: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豪放的诗风和高超的书法艺术而闻名。
创作背景:这首《法语》反映了黄庭坚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世俗的超脱。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禅宗的思想影响。
黄庭坚的《法语》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一个超脱世俗的理想境界。诗中反复强调“无事”的概念,传达出一种对世间纷扰的淡然态度,体现了诗人的哲学思考与自我超越。诗人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扰时,选择了宁静的态度,以一种无所求的精神状态来面对外界的挑战。这种对内心的探求与释怀,反映了禅宗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的理念。
诗中不仅有对生活的感悟,还有对人际关系的反思。诗人认为,过多的言语和追求,往往会导致误解和烦恼,真正的智慧在于内心的安宁。黄庭坚通过简朴的描绘,传递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生活哲学,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息。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倡导一种无所求的生活方式,体现了超脱与自在的哲学思想。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无事”,这代表了诗人的哪种生活态度?
A. 忙碌的生活
B. 超脱与宁静
C. 感情的纠葛
D. 追求财富
“饥来一钵饭,困来展脚眠”表明了诗人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A. 追求奢华
B. 满足于简单
C. 忽视现实
D. 对未来的恐惧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