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08: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08:45
题李粹伯晦庵
作者:曾协 〔宋代〕
天道有消息,物理兼屈伸。
鸟匿定将击,龙蛰以存身。
卷舒虽不同,为用常相因。
老聃晞发时,恝然似非人。
岐体尚可堕,外物真埃尘。
信知犹龙姿,涵养知几春。
寂寥千载下,裔孙岂其伦。
磊落感意气,峥嵘富精神。
乃以晦自居,悠然近天真。
渔樵欲争席,鸥鸟行相亲。
形谍不可掩,眉端已津津。
风云一朝便,垂天起潜鳞。
这首诗的核心在于表达天道的变化与自然法则的相互作用。物质与精神、隐匿与显现之间的关系交织着。鸟儿的隐匿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捕击,而蛰伏的龙则是为了生存。虽然卷舒的方式各异,但其功能始终相互依存。老子的头发在阳光下晾晒时,显得恍若不属于人类。岐体(指分岔的身体)仍有堕落的可能,而外在的事物不过是尘埃。若能信任自身的龙的姿态,涵养之道便能迎来春天。千年寂寥之下,后代是否能与之相提并论?纵然意气磊落,精神却依旧峥嵘。于是选择隐居,安然接近天真的境界。渔人和樵夫争夺席位,鸥鸟之间则是亲密无间。外形的谍影无法掩盖,眉头上仍闪烁着光彩。风云变化之际,潜伏的鳞片随时可能显现。
曾协,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哲理思考。他的诗歌常常融合道家思想,体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题李粹伯晦庵》是曾协游历至李粹伯的隐居之所时所作,旨在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及对自然法则的思考。诗中透露出对世俗喧嚣的厌倦和对清幽生活的珍视。
这首诗用丰富的自然意象和哲理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开篇以“天道有消息”点明了自然的智慧与变化,接着通过鸟与龙的比喻,揭示出生存与隐忍的道理。诗人通过对老子及其特质的提及,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后半部分则通过“渔樵欲争席,鸥鸟行相亲”对比,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整首诗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既有对隐居生活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才华。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人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及内心的修养才是人生的真谛。
诗中提到的“龙”象征什么?
A. 隐忍
B. 动荡
C. 捕猎
诗人的隐居生活表现出怎样的态度?
A. 追求名利
B. 追求内心宁静
C. 追求权力
“寂寥千载下,裔孙岂其伦”意思是?
A. 未来的子孙无法继承
B. 未来的子孙会超越
C. 未来的子孙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