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57: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57:49
郡中言怀寄西川萧员外
作者:羊士谔
功名无力愧勤王,
已近终南得草堂。
身外尽归天竺偈,
腰间唯有会稽章。
何时腊酒逢山客,
可惜梅枝亚石床。
岁晚我知仙客意,
悬心应在白云乡。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功名的无力感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感到自己在追求功名上无能为力,已近晚年却在终南山获得了一处草堂。自己身外的名利已然与自己无关,腰间所携带的只是会稽的诗章。诗人期盼着能在腊月的寒冬中遇见山间的客人,遗憾的是那梅枝却只在石床边凌乱地摇曳。岁末时分,诗人已明白了仙客的心意,心中挂念的也应是在那白云之间的隐逸生活。
羊士谔(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性情淡泊,崇尚隐逸。他的诗歌多表现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风格清新自然。
这首诗是在诗人隐居生活的状态下写成,表达了他对功名的放弃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社会风气上对功名的追求使得许多文人感到疲惫和无力,诗人通过这首诗抒发了自己的心声。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七言绝句的结构,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诗人在开篇便直言自己在功名上的无力感,展现了对世俗的厌倦。通过“终南得草堂”的描写,诗人向我们展现了自身隐居的状态,草堂不仅是居所,更是心灵的归宿。
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利用“天竺偈”和“会稽章”的对比,表达了内心对佛教超脱的向往与世俗文人的身份的纠结。这种矛盾的体现,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复杂而深沉。
最后的几句中,诗人通过腊酒与梅枝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的冬日氛围,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诗人在岁末时分反思自己的生活,感受到仙客的意图,表达了对超脱生活的渴望。这种情感的升华,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功名的放弃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诗中提到的“终南”是指哪个地方?
诗人提到的“腊酒”象征着什么?
在诗中,诗人对功名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