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题竹和东坡韵》

时间: 2025-05-06 05:42:13

诗句

翠叶彤竿已占先,湘云千叠势争翻。

野夫不识天人面,知是虞皇第几元。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5:42:13

原文展示:

翠叶彤竿已占先,湘云千叠势争翻。野夫不识天人面,知是虞皇第几元。

白话文翻译:

翠绿的叶片和红色的竹竿已经抢占了先机,湘江的云彩层层叠叠,气势磅礴地翻涌。我这个乡野之人不认识天上的神仙面孔,只知道这是虞舜的第几位臣子。

注释:

  • 翠叶:指竹叶,因其颜色翠绿。
  • 彤竿:指红色的竹竿,彤意为红色。
  • 湘云:湘江上的云彩,湘江是中国湖南省的一条重要河流。
  • 野夫:作者自谦之称,意为乡野之人。
  • 虞皇:指虞舜,古代传说中的贤明君主。
  • 元:指臣子,古代对臣子的尊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甲,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看出其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此诗以竹为题材,和东坡韵,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代贤君的敬仰。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甲在观赏竹子时,受到东坡诗韵的启发而作,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古代贤君的敬仰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竹为主题,通过对竹叶和竹竿的描绘,展现了竹子的生机与美丽。首句“翠叶彤竿已占先”,用色彩鲜明的词语描绘了竹子的外观,翠绿的叶片和红色的竹竿相映成趣,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次句“湘云千叠势争翻”,以湘江的云彩为背景,形容竹子的气势磅礴,如同云彩般翻涌,增添了诗的动感。后两句“野夫不识天人面,知是虞皇第几元”,则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贤君的敬仰,以及对自己无知状态的自嘲。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竹子的描绘,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古代贤君的敬仰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翠叶彤竿已占先:翠绿的叶片和红色的竹竿已经抢占了先机,形容竹子的外观鲜艳夺目。
  2. 湘云千叠势争翻:湘江的云彩层层叠叠,气势磅礴地翻涌,形容竹子的气势如同云彩般翻涌。
  3. 野夫不识天人面:我这个乡野之人不认识天上的神仙面孔,表达了作者的自谦和对未知的敬畏。
  4. 知是虞皇第几元:只知道这是虞舜的第几位臣子,表达了对古代贤君的敬仰。

修辞手法:

  • 比喻:“湘云千叠势争翻”中,将竹子的气势比喻为湘江的云彩,形象生动。
  • 自谦:“野夫不识天人面”中,作者自称为“野夫”,表达了自己的谦逊。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古代贤君的敬仰。诗中,竹子不仅是自然景物,也是作者情感的寄托,通过对竹子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贤明君主的敬仰。

意象分析:

  • 翠叶:象征生机与活力。
  • 彤竿:象征热情与力量。
  • 湘云:象征变幻与气势。
  • 虞皇:象征贤明与尊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翠叶彤竿”指的是什么? A. 竹叶和竹竿 B. 树叶和树干 C. 花瓣和花枝 D. 草叶和草茎

  2. “湘云千叠势争翻”中的“湘云”指的是什么? A. 湘江的水 B. 湘江的云 C. 湘江的船 D. 湘江的桥

  3. 诗中“野夫不识天人面”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自大 B. 自谦 C. 自豪 D. 自负

  4. “知是虞皇第几元”中的“虞皇”指的是谁? A. 虞舜 B. 虞姬 C. 虞美人 D. 虞山

答案:

  1. A
  2. B
  3. B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的这首诗也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和对自然的感悟。

诗词对比:

  • 李甲的《题竹和东坡韵》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两首诗都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但李甲的诗更注重对自然之美的描绘,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李甲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苏轼诗集》:收录了苏轼的诗作,可以对比阅读,体会两位诗人的不同风格。

相关查询

赠句芒神 病中早访招国李十将军遇挈家游曲江 楚宫 子直晋昌李花(得分字) 河清与赵氏昆季宴集得拟杜工部 赠从兄阆之 哭刘蕡 无题(一云阳城) 槿花 赠柳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质理 土字加一笔常用字汇总_土字加笔画的汉字详解 移玉 目字旁的字 多易多难 拼音zi的汉字汇总_zi的常用字详解 诒厥之谋 天瞔 車字旁的字 王字旁的字 描写天气的四字词语大全_丰富天气表达的词汇 风繁体字怎么写?这份风字繁体详解,助你正确书写汉字_汉字繁体学习 扑满之败 半截入土 衿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卤字旁的字 高雅闲谈 清巧 立刀旁的字 姻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