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9:49: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9:49:45
南乡子 其四
辛弃疾
何物能令公怒喜。山要人来,人要山无意。恰似哀筝弦下齿。千情万意无时已。自要溪堂韩作记。今代机云,好语花难比。老眼狂花空处起。银钩未见心先醉。
这首词表达的是对人生情感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什么能让人感到愤怒或高兴呢?山是需要人来欣赏的,而人对山却没有太多的执念。就像悲伤的筝声在弦下引起的共鸣,千种情感无时无刻不在。这种情感就像是溪边的韩愈所作的诗记。如今的时代,机器与云彩相伴,优美的语言与花朵相比却显得无能为力。老眼看着狂花绽放,却是在空荡荡的地方升起,未见银钩的影子,心中却早已醉了。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宋代著名诗人、词人,代表了豪放派的词风。他的作品多抒发爱国情怀和个人理想,语言豪放,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入侵,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辛弃疾的《南乡子 其四》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类情感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开篇通过提问引出主题,表达了对人生情感的思考。山需要人来欣赏,而人对山却没有强烈的执念,这样的关系映射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与距离,传达了一种淡然的态度。
接着,诗人用“恰似哀筝弦下齿”来比喻情感的细腻与复杂,情感如同悲伤的筝声,似乎在无时无刻中都在影响着人的内心世界。诗中“千情万意无时已”则更进一步强调了情感的丰富多样,不禁让人沉醉于其中。
“自要溪堂韩作记”一句,提及韩愈,暗示了对古人诗作的敬仰与追寻,表现出诗人在现代社会中对传统文化的渴望。最后,诗人感叹“老眼狂花空处起”,表达了对年华流逝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尽管未见银钩的美好,心中却早已醉了。这种情感的交织,让整首词充满了哲思与感慨,展现了辛弃疾深邃的艺术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人与自然、情感与时间的反思,展现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表达出一种无奈而又深邃的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山要人来”的意思是?
“恰似哀筝弦下齿”中“哀筝”主要表达了什么?
诗人对现代社会的看法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