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2:35: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2:35:21
高心休拟凤池游,
朱绂银章宠已优。
欲待祸来名欲灭,
林泉养法预为谋。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再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他不打算再去凤池游玩,因为他已经得到了荣宠,但他意识到名声和地位可能会随着灾祸而消失,因此他选择在山林中修身养性,以此作为未来的谋划。
“凤池”在古代文化中常常与仙境、理想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而“朱绂银章”则指代官职和社会地位。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名利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吕岩,唐代著名道士和诗人,号“石守道”,以道教思想为主,作品多描绘隐逸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社会动荡、名利浮华之时,诗人选择远离政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这首诗展现了吕岩对名利的淡然态度,反映了他对世俗和权力的厌倦。诗中“高心休拟凤池游”一句,开篇即表明了诗人对游玩名胜的无所谓,而“朱绂银章宠已优”则揭示出他曾经的得意与荣耀。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表达了对未来可能降临的灾祸的预感,并将目光转向自然与修身,体现了他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名利与内心宁静之间的矛盾,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最后一句“林泉养法预为谋”,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显示了他对道教的认同和追求。这种追求不仅是对物质的放弃,更是对精神的升华,表现出一种智慧与宁静的生活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旨在表达对世俗名利的反思与厌倦,强调内心的宁静与修身的重要性。
诗词测试:
“高心休拟凤池游”中“高心”指的是什么?
A. 对金钱的追求
B. 高尚的心志
C. 对名利的渴望
D. 对权力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朱绂银章”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官职
C. 朋友
D. 自然
诗人最终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A. 追求权力
B. 隐居山林
C. 游历名胜
D. 参与政事
答案:1-B, 2-B, 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吕岩的这首诗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有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前者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哲思,后者则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两者都反映了对世俗生活的疏离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