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03:44: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03:44:44
积翠藏一叟,常思未得游。
不知在岩下,为复在峰头。
苔上枯藤笐,泉淋破石楼。
伊余更何事,不学此翁休。
这位隐者藏身于青翠的山林中,常常想着还未能游览的景致。
不知道他是在岩石下,还是在山峰之巅。
苔藓上有枯藤缠绕,泉水淋湿了破旧的石楼。
我又有什么事情可做,为什么不向这位隐者学习,享受这样的闲适呢?
本诗没有特别的历史典故,但隐者的形象在中国文学中常常代表着追求自由、淡泊名利的生活哲学,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隐者生活在山林中,往往被视为追求自然与内心平和的象征。
贯休(约830年-912年),字子陵,号昙华,唐代诗人,晚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风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常常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本诗写于贯休隐居于山林之间之时,反映了他对自然的向往与对隐者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他渴望逃避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寄紫阁隐者》通过对隐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思考。开篇的“积翠藏一叟”使读者感受到一个隐者在青翠的山林中安静生活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幽深的氛围。接着诗中提到“常思未得游”,暗示隐者虽然隐居,却仍然怀有对外界美景的向往,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隐者的形象更加立体。
诗中提到的“苔上枯藤笐,泉淋破石楼”,通过细腻的描写,使人感受到自然的脆弱与生命的流逝,隐者的居所虽简陋,却充满了生机与灵气,反映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
最后一句“伊余更何事,不学此翁休”则是对自己的反思与自省,诗人意识到与其忙碌于世俗的事务,不如向隐者学习,追求一种更为安宁的生活态度,表露出一种对淡泊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厌倦。
整首诗通过描绘隐者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的反思,体现了强烈的个体意识与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诗中提到的“积翠”指的是什么?
A. 积累的财富
B. 青翠的山林
C. 积累的知识
D. 积淀的人生经验
诗人对隐者的生活态度是什么?
A. 崇拜与向往
B. 忽视与轻视
C. 质疑与否定
D. 了解与模仿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了什么?
A. 对名利的追求
B. 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向往
C. 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D. 对历史的回顾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