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12: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12:44
补陀岩颂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脩罗身量等须弥,
入藕丝孔逃追北。
补陀岩下不战人,
八万魔军皆解甲。
补陀岩上的脩罗身量与须弥山一样高大,
他通过莲藕的丝孔逃避了北方的追击。
在补陀岩下,没有人再战斗,
八万魔军都已放下武器。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翁,江苏苏州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洒脱,常用自然景物表达情感,擅长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补陀岩颂》创作于黄庭坚的晚年,正值社会动荡和个人境遇不如意之时。诗中描绘的世界与超脱现实的境界,反映了他对理想人生的向往与追求。
《补陀岩颂》是一首充满宗教情怀和哲理思考的诗作。诗的开篇以“脩罗身量等须弥”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的伟岸,暗喻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这不仅是对佛教思想的肯定,也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接着,通过“入藕丝孔逃追北”的描写,展现了逃避世俗纷扰的方式,藕丝孔不仅是逃避的通道,也象征着一种隐秘的修行之路。
“补陀岩下不战人,八万魔军皆解甲”则是诗的高潮,表达了在补陀岩的宁静中,所有的斗争与纷争都已平息,象征着内心的安宁与解脱。这一意象不仅体现了对外在战争的拒绝,更反映了内心对和平与和谐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人与自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突显了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具有深厚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境界和内心安宁的向往,反映了黄庭坚对超脱世俗纷扰、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传达了对和平、和谐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脩罗身量等须弥”中的“须弥”指什么?
“八万魔军皆解甲”意味着什么?
诗中提到的“补陀岩”主要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补陀岩颂》,并通过解析和互动学习加深对这首诗的感受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