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35: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35:34
《却东西门行》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鸿雁从边塞北飞出,飞往人烟稀少的地方。
它们振翅飞行万里,自由自在。
冬天时它们吃着南方的稻谷,春天又返回北方。
田野中有转蓬,随风远远飘扬。
我与故乡的根源早已断绝,万年也无法相当。
这征战的士兵,怎么能够驱赶四方的敌人!
战马不解鞍,铠甲始终贴身。
岁月渐渐老去,何时能回到故乡?
神龙藏在深潭,猛兽走在高岗。
狐狸死后总是回到自己的老家,故乡怎能忘记?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号阿瞒,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是魏国的奠基人之一,因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而被后世称为“魏武帝”。曹操的诗歌以豪放、雄浑著称,常常表达对英雄气概和家国情怀的追求。
《却东西门行》创作于曹操征战生涯的某个阶段,诗中反映了他在战争中的孤独感与对故乡的思念。诗歌呈现出士兵在戎马生涯中无法回归故乡的无奈,表达了对战争和离别的深刻感慨。
《却东西门行》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诗作,诗中通过鸿雁的飞行,象征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诗的开头,鸿雁在北方边塞出发,寓意着离开故土,进入陌生的环境。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展示了鸿雁的迁徙,恰如人们在战乱中漂泊的命运。同时,田中随风飘荡的转蓬,进一步映射了诗人内心的浮躁与迷茫。
在后半部分,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战斗生活的无奈与渴望归乡的情感。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无疑感受到老去的无情,反复咏叹:“何时返故乡?”这句更是点明了整首诗的主题: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最后以“狐死归首丘”作结,更是强调了对故土的永恒眷恋,极具情感的力量。
整首诗表达了曹操在战乱中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反映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是对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却东西门行》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狐死归首丘”,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哪个意象象征着游子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