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咏史 其五 曹操》

时间: 2025-07-27 08:21:20

诗句

刘备孙权岂可忘,南来举趾遽扬扬。

刘琮脱用王威计,送死何须到武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8:21:20

原文展示:

刘备孙权岂可忘,南来举趾遽扬扬。
刘琮脱用王威计,送死何须到武昌。

白话文翻译:

刘备和孙权的恩怨,怎能轻易忘却?
他们从南方来,气焰汹汹,扬名立万。
刘琮使用了王威的计谋,
送死又何必跑到武昌去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难道,表反问。
  • :忘记,遗忘。
  • 举趾:抬起脚趾,形容骄傲或自得的样子。
  • :急速,迅速。
  • 脱用:借用,使用。
  • 送死:自找死路,形容无谓的牺牲。
  • 武昌:地名,今湖北省武汉市的一部分,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军事重镇。

典故解析:

  • 刘备和孙权: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分别是蜀汉和东吴的君主,他们之间的关系复杂,既有合作也有对抗。
  • 王威计:指的是王威的计谋,这里可能是指借助外力或策略来达成目的。
  • 武昌:是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多次战争,是刘备和孙权争夺的重要地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为宋代诗人,擅长律诗和古诗,诗风多样,常以历史为题材,表现出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感悟。他的作品常常饱含历史的沉重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朝代更替,社会动荡。诗人通过回顾三国时期的历史,反映出对权力、战争和人性的思索,寄托了对时局的感慨和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咏史 其五》的主题在于历史的教训和对权力斗争的反思。开头两句提到刘备和孙权,表明了历史人物间的恩怨与纷争,显示出历史的复杂性。诗中“南来举趾遽扬扬”描绘了南方势力的崛起,带有一种自得和骄傲的气息,表现出对权力膨胀后的狂妄态度。

接下来的句子转向刘琮,提到其“脱用王威计”,暗示了刘琮在权力斗争中采取的策略和手段。然而,最后一句“送死何须到武昌”则带有一种讽刺和绝望的情绪,暗示了在权力游戏中,许多人的牺牲都是无谓的,甚至是自找死路。整首诗通过历史人物的命运,深刻反映了权力的无情和历史的教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刘备孙权岂可忘:提到历史上著名的两位人物,开启对历史的回顾。
  2. 南来举趾遽扬扬:描绘南方势力的气焰,表现出他们的自信与骄傲。
  3. 刘琮脱用王威计:指出刘琮在权力斗争中借助他人之计,显示出他对权力的依赖。
  4. 送死何须到武昌:质疑刘琮的选择,表达出对无谓牺牲的无奈和反思。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句子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岂可忘”引发读者思考历史的沉重。
  • 讽刺:末句通过质疑,展现出对战局和人生选择的无奈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三国历史人物的回顾,探讨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无情,表达了对无谓牺牲的批判和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刘备、孙权:代表了历史中的英雄人物,象征着权力斗争的两大阵营。
  • 武昌:作为历史的重镇,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人性悲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两位重要人物是谁?
    a) 曹操和王威
    b) 刘备和孙权
    c) 刘琮和武昌

  2. 诗中提到“送死何须到武昌”反映了什么情感?
    a) 自豪感
    b) 无奈与批判
    c) 欢喜

答案:

  1. b) 刘备和孙权
  2. b) 无奈与批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短歌行》曹操
  •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元干

诗词对比:

  • 《短歌行》:同样反映了历史人物的豪情与壮志,但更侧重于个人的英勇。
  • 《山坡羊·潼关怀古》:通过对历史的追忆,表达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展现出更广泛的历史视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三国演义》原著及研究资料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洞仙歌 洞仙歌 洞仙歌 洞仙歌 洞仙歌 题雪艳图 洞仙歌 其三 初夏舫斋即事 洞仙歌·梳风洗雨 洞仙歌 洞仙歌 寿右任院长 洞仙歌·题云窗授律图1925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去泰去甚 包含镣的词语有哪些 鬲字旁的字 道骨仙风 丨字旁的字 风舂雨硙 忠贯日月 戢藏 言字旁的字 乞教 简单明了 集邮册 不差累黍 牟知 攴字旁的字 二字旁的字 瓠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