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10: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10:28
疏雨从东送疾雷,小庭凉气净莓苔。
卷帘燕子穿人去,洗砚鱼儿触手来。
但欲进贤求上赏,唯将拯溺作良媒。
戎衣一挂清天下,傅野非无济世才。
细雨从东面倾泻而下,伴随着轰鸣的雷声,小小的庭院里凉爽的空气洗净了莓苔。
卷起窗帘,燕子飞过,仿佛是为了人们的离去而奔忙;洗砚池中的鱼儿碰触着我的手。
我只想要进贤之路,寻求高官厚禄,唯有拯救溺水者作为良好的媒介。
如果戎衣一挂,清明天下,田野虽非无才之地,依旧有济国之才。
此诗提及的“拯溺”暗指古代士人救人于危难之中,强调了士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戎衣一挂”也可以理解为士人投身为国的决心,表明即使身处田野,也不乏施展才华的机会。
韩偓(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季真,号清凉,河东人,出身士族。韩偓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怀。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时期。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开篇的“疏雨从东送疾雷”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细雨与雷声构成了动静结合的景象,给人以清新、凉爽的感觉。诗人通过小庭院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随后,燕子和鱼儿的出现则进一步渲染了生动的氛围,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接下来的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渴望与追求,强调了对贤才的向往以及自身的价值观。最后的两句则是对理想的坚定信念,表明即使身处平凡之地,也能有所作为,展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围绕着理想与责任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责任的认同,体现了士人的使命感和对国家、社会的关怀。
诗中“疏雨”指的是:
A. 大雨
B. 细雨
C. 暴雨
诗人希望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赏识?
A. 读书
B. 拯救溺水者
C. 作诗
诗中提到的“戎衣”代表:
A. 生活的辛苦
B. 对国家的忠诚
C. 个人的追求
可以将韩偓的《疏雨》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二者都表达了对社会的关怀和对理想的追求,但韩偓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命运与社会的现状。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中的人文关怀与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