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46: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46:24
《过涪州怀伊川涪翁两先生》 ——李曾伯
昌黎昔作潮州游,潮人百世称名州。
又闻柳州柳子厚,柳人至今爱其柳。
二公皆以人鸣唐,所至不偶为异常。
卒今江海流落地,化作文物声名乡。
涪南僻在巴子国,地绝中州少人物。
天将儒道淑是邦,曾向先朝处羁客。
河南夫子间世贤,山谷老叟人间仙。
一时辙迹相继至,顿使光价增山川。
尝嗟道从孟轲死,一贯谁能接原委。
又嗟诗自杜甫亡,四海谁能造诗垒。
幸生伊洛续圣传,鸢鱼遂复穷天渊。
从而江右振余响,清庙又得存遗弦。
今踰元佑二百载,草木涪人尚知爱。
文章性命虽匪倖,气象风流久皆在。
惜乎两公生盛时,下与屈贾同驱驰。
涪人则幸公不幸,天下应怨涪人私。
昔日昌黎曾游潮州,潮州人世代称赞这座城市。
又听说柳州的柳子厚,柳州人至今仍爱他的柳。
这两位先生都因才华在唐代闻名,所到之处都不平常。
如今他们的事迹在江海流传,化作了声名显赫的乡土文化。
涪南偏远在巴子国,地理位置孤绝,少有人才。
天将儒道淑雅之道传于此地,曾经在先朝作过羁客。
河南的夫子之间世贤人,山谷的老者宛如人间仙人。
一时之间足迹相继而至,顿时光辉显耀增辉山川。
曾叹息道自孟轲死后,谁能接续这份原委。
又叹息诗自杜甫去世,四海之内谁能再造诗坛。
幸好伊洛再续圣传,鸢鱼终于重返天渊。
从此江右振动余音,清庙再次得以保存遗弦。
如今已过元佑二百载,草木涪人仍然知晓珍爱。
文章虽然命运不幸,风采气质久已存留。
可惜两位先生生于盛世,下与屈贾同驱驰。
涪人则幸而公不幸,天下应怨涪人私有。
作者介绍:李曾伯,宋代诗人,以其精湛的诗词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诗作多关注历史、文化,情感真挚,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作者游历涪州时,怀念历史上两位杰出文化人物的同时,表达了对当时文化环境的感慨与思考。在历史变迁中,作者对文化传承和人才涌现的关注,反映了他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这首诗通过对昌黎与柳子厚的追忆,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与对当代文化人才缺乏的惋惜。开篇以对潮州与柳州的赞美引入,展示了两位历史文化名人的影响力。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涪南地区相对偏僻,且少有人才的感慨,同时也指出了儒道精神在这一地区的珍贵与重要。
在情感上,诗中流露出对历史文化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尽管经历了时代的变迁,诗人依然相信草木涪人对文化的热爱与追求。诗的最后,借助对两位先生的同世与离世的对比,唤起了人们对于文化传承的思考,强调了历史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丰富,既有对名山大川的描写,也有对人文精神的深刻反思。通过对历史的追溯,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昔日光辉的怀念,也对当今文化境遇的深切忧虑。这种历史感与现实感的交融,使得整首诗拥有了更深的层次与广泛的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大量的对仗和排比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节奏感。同时,通过典故的引用和意象的塑造,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对当代文化的思考,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珍视与对人才稀缺的感慨,展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关系,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与时代的变迁。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诗人的文化背景,也折射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未来的期望。
诗词测试:
关于昌黎的描述,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
A. 他是唐代的诗人
B. 他是柳州的名人
C. 他曾游历巴子国
“涪南僻在巴子国”中的“僻”意为:
A. 偏远
B. 丰富
C. 繁华
诗中提到谁的去世使得诗坛感到失落?
A. 孟子
B. 杜甫
C. 韩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