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0 21:17: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0 21:17:09
送湖南部曲
青衫匹马万人呼,
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
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老眼明如镜,
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
不妨风雨破吾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送别之情。诗人身穿青衫,骑马在万人之中被呼唤,回想起当年在幕府的紧急召唤,倍感愧疚。自己如同明珠却沦为薏苡(无用之物),对不起朋友,赤手空拳被束缚于荆棘中。诗人读书的老眼依然明亮,谈论事情时令人惊叹,充满了勇气和胆量。即使朋友要远行万里,我也送你去吧,不怕风雨冲击我的茅屋。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和诗人。他的词风豪放,情感真挚,常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辛弃疾在湖南任职期间,正值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入侵和内政腐败的双重危机。诗人常常感受到身为文人的无奈与责任,因而创作此诗以表达对朋友的送别和对自己处境的感慨。
《送湖南部曲》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对友人的祝福,表达了内心的复杂情感。开首两句描绘了诗人骑马在万人呼唤中的场景,展现了一种英雄气概与豪情。然而,紧接着的反思却显得沉重,诗人以“愧我明珠成薏苡”自谦,显示出他对自己无力实现抱负的懊悔。诗中“负君赤手缚於菟”的描写,更是将诗人的困境与对朋友的歉意并置,形成鲜明对比。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表达了自己虽已年长但依然充满智慧与勇气的状态,显示出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最后两句“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进一步突显了诗人的豪情与决心,愿意为朋友的远行送行,不惧风雨,表现出一种无畏的精神。
整首诗情感真挚,技艺高超,兼具豪放与细腻,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对自身理想未能实现的愧疚,以及对未来的勇气与坚定。诗人以细腻的情感、豪放的笔触展现了人情的温暖与人生的无奈。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在诗中相互交织,形成了诗人内心复杂情感的象征,富有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诗词测试:
诗中“青衫匹马万人呼”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自豪
B. 失落
C. 忧伤
D. 愤怒
“愧我明珠成薏苡”中的“薏苡”在此处象征什么?
A. 人才
B. 无用之物
C. 财富
D. 权力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态度?
A. 担忧
B. 宽慰
C. 不惜一切
D. 不屑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辛弃疾与李白的送别诗都展现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但辛弃疾更注重自己对朋友的愧疚,而李白则强调豪放和不羁的精神。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穿青衫匹马单枪万人欢送,接幕府紧急命令急速启程。 深愧我薏苡明珠遭人诬陷,辜负你赤手缚虎自立战功。 观书眼虽老犹明知人如镜,论事理有胆有识直言秉公。 你去后鹏程万里为国效力,我不妨风雨破庐贫困终生。
从诗的内容来看,作者所送的部属,是位勇猛的壮士。诗的开头两句,气势突兀高昂,如疾风破空而来,军府下达了紧急的命令,这位壮士接下军令,身穿青色制服,跨上骏马,在万众欢呼声中腾跃向前,表现出惊人的勇敢。首句“青衫匹马万人呼”,化用杜甫《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诗句:“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而浑然无迹。这位壮士完成了怎样的军务,这里却含而未发,以便开展下文。第三四两句:“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承前而来,也只从侧面回答。据刘克庄《后村诗话》记这首诗的本事说:“辛稼轩帅湖南,有小官,山前宣劳,既上功级,未报而辛去,赏格未下。其人来访,辛有诗别之云云。”联系诗句,原来这位壮士赤手缚虎,立了功劳,但作者此时却受谗去职,以致没有得到应得的赏赐。第三句用“薏苡明珠”这个典故,表明自己的去职,是因为遭受别人的诬谤,正像东汉马援当年南征交趾归来,载回一车薏米种子,被人诬枉成带回一车明珠一样。作者在湖南安抚使任中,当时只有两年,不仅建成一支湖南飞虎军,成为铁马金甲一应俱全的劲旅;而且还动用官仓储粮,以工代赈,浚筑陂塘,使农田收到灌溉之利。明明是在推行利国便民的善政,却因此受到权贵的诬控和排挤,那么“愧”从何来,可见作者所“愧”的,是自己部属有功未能把奖赏落实,不是在政治军事措施上有了差错。第四句“负君赤手缚於菟”,正是点明了“愧”的原因。从诗的一“愧”一“负”当中,可以看出作者关怀部属而不计较个人荣辱的高尚风格。 第五六两句是作者“素负志节”的自白。“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表明自己惯于观书的老眼,明如宝镜,有知人之明。自己在论事方面,有胆有识,敢于挺身而出,仗义直言,不像他人那样畏首畏尾,顾虑重重。作者赤心为国,始终抱着恢复中原抗金必胜的信念,在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他上过《美芹十论》,就宋金双方和与战的形势作具体分析,指出对金的斗争应积极争取主动,不要让“和战之权常出于敌”。他痛斥秦桧媚敌求和所起的摧抑民心、销沮士气的极坏作用。在乾道六年又对当时较有作为的宰相虞允文献过《九议》,指出抗击金人恢复国土,是关系国家和生民的大业,不是属于皇帝或宰相的私事。他的议论,英伟磊落,在当时主和派当权的时代是颇为惊人的。即使在淳熙七年他创建湖南飞虎营的时候,也曾经受中枢多次的阻挠和指责,甚至诬为“聚敛扰民”,但他敢于顶住这股压力,为了忠于国家,根本不顾个人的利害。诗中的“胆满躯”三字,正表明他之所以受谗被谤的原因。 诗的结尾两句,着重点明送别之情,第七句重点在被送者,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第八句写自己送人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壮士有广阔的前途,到后来能为国家效忠宣劳,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这句用杜甫诗“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句意,“不妨”两字,展示诗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表现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大将热爱部属的可贵精神。 全诗脉络井然,中间四句意在笔先,力透纸背,第六句和第三句相应,第五句和第四句相应。诗中充满豪宕不平之气,显得悲壮而苍凉,雄健而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