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20: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20:52
古柳
作者: 梅尧臣
岸侧古大柳,谁种临长江。
中自出蠹蝎,百岁成枯腔。
忽值涨流没,槎牙缀旌幢。
腹肤藏蛟龙,半夜雷砰绛纟换音。
飞霆痕尚白,如斩马陵庞。
倏尔巨电至,万弩声裂缸。
又为狂风摧,所残惟朽桩。
卧干越大鼎,绝膑不可扛。
就爇以照渔,骇鳞一何厖。
始知网罟细,未足禁突撞。
隆准以脱去,城下徒焚降。
我从洲上泊,昏晓睨船窗。
始终睹变毁,欲赋挑残釭。
吾交评韩诗,险韵古莫双。
安得共咏此,但嗟各他邦。
在长江岸边,有一棵古老的大柳树,谁在这儿种下它呢?它的树干里滋生着蛀虫,经过百年的时光已然枯萎。忽然涨水来临,树枝上挂满了浮木和旗帜。树的根部藏匿着蛟龙,半夜雷声轰鸣,声音如同变幻的绛纟。闪电的痕迹依然显露,仿佛斩断了马陵的庞大。突然,巨大的雷电降临,仿佛万弩齐发,震裂了大缸。又遭狂风摧残,树木只剩下腐朽的桩子。卧在树干上的鱼,无法承受重压,任凭它的肢体被折断。点燃火光照亮渔网,看到鱼鳞闪烁如星。才明白细密的渔网,根本无法抵挡突如其来的冲撞。隆准(指大雨)将一切冲走,城下徒然焚烧。我要在洲上停泊,昏暗的清晨透过船窗。始终看到变迁与毁灭,想要写下这残缺的诗篇。我与友人评论韩诗,险峻的韵律古今难以并列。怎能共吟这首诗,唯叹各自身在他乡。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白乐,浙江义乌人,宋代著名诗人、词人,亦为文学家。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常用写景抒情的手法。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梅尧臣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感受与思考。在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沉浮后,诗人通过对古柳的描写,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叹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古柳》一诗表现了梅尧臣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和人生哲思。诗中描绘了一棵古老的大柳树,伴随着江水的涨潮和狂风的肆虐,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与无情。柳树的枯萎不仅是自然的现象,也隐喻了生命的无常。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象的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往的追忆与人生的感慨。
诗中多个意象,如“蛟龙”、“飞霆”等,富有神秘色彩,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特别是“万弩声裂缸”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雷电的震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这种通过自然现象反映内心情感的手法,体现了梅尧臣诗歌的独特魅力。
同时,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交流与共鸣的渴望,却又因身处异乡而感到无奈,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古柳的描绘,梅尧臣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传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与对故土的思念,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情感深度。
逐句解析:
岸侧古大柳,谁种临长江。
描写了长江边的一棵古老的大柳树,开篇引出主题。
中自出蠹蝎,百岁成枯腔。
柳树内滋生蛀虫,经历百年已然枯萎,暗示时间的流逝。
忽值涨流没,槎牙缀旌幢。
描述涨水时柳树被淹没的情景,暗示自然的无情。
腹肤藏蛟龙,半夜雷砰绛纟换音。
蛟龙隐喻潜藏的力量,雷声象征着自然的震撼。
飞霆痕尚白,如斩马陵庞。
描绘雷电的痕迹,形象生动,增强了气氛。
倏尔巨电至,万弩声裂缸。
突然的雷电声如万箭齐发,形象地表现自然的威力。
又为狂风摧,所残惟朽桩。
狂风的摧毁使得柳树只剩下腐朽的桩子,象征生命的脆弱。
卧干越大鼎,绝膑不可扛。
鱼趴在树干上,无法承受压力,暗示生命的脆弱。
就爇以照渔,骇鳞一何厖。
点燃火光照亮渔网,看到鱼鳞闪烁,带出渔人的生活。
始知网罟细,未足禁突撞。
渔网的细小无法阻挡突如其来的冲撞,象征着命运的无常。
隆准以脱去,城下徒焚降。
大雨将一切冲走,城下的焚烧显得无力。
我从洲上泊,昏晓睨船窗。
描述诗人停泊在洲上的情景,传达孤独感。
始终睹变毁,欲赋挑残釭。
不断看到变化与毁灭,想要写下不完整的诗篇。
吾交评韩诗,险韵古莫双。
朋友之间评论诗歌,感叹古今韵律的不同。
安得共咏此,但嗟各他邦。
期望与友人共吟此诗,却感叹身处异乡的无奈。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古柳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脆弱,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思念。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古大柳”生长在哪条河边?
A. 黄河
B. 长江
C. 淮河
D. 珠江
“万弩声裂缸”中的“万弩”比喻了什么?
A. 渔网
B. 雷声
C. 风声
D. 水声
诗人想与谁共咏此诗?
A. 朋友
B. 恋人
C. 家人
D. 同乡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