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10: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10:13
行路难六首感事作 其四
作者: 胡应麟 〔明代〕
君不见波间蜃,吞吐楼台倏千仞。
君不见岩间蛛,四张罗网迷空虚。
君子行善苦不足,小人济恶才有馀。
沉机伏弩绊飞走,变幻诪张何不有。
术穷数尽来天刑,青冥白昼飞雷霆。
君不见林甫剖棺桧丑缪,千秋永劫昭大戮。
你难道没有看到海中出现的蜃?它吞吐着楼台,瞬间高耸千仞。
你难道没有看到岩石间的蜘蛛?它四处张网,迷惑了空虚的空间。
君子行善却觉得不够,小人施恶却总是有余。
沉重的机关与伏弩绊住飞奔的鸟,变化无常的诡计为何不出现?
当技艺穷尽、手段尽失时,天上降下严酷的惩罚,雷霆在白昼间轰鸣。
你难道没有看到林甫剖棺的丑事?千秋万代永远昭示着他的大罪。
胡应麟(1551年-1602年),字仲明,明代文学家,擅长诗词、散文,尤其以其古诗歌闻名,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历史感。
该诗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变革与动荡时期,诗人借古抒今,通过对比古今人物行为,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不满与对人性深刻的思考。
《行路难六首感事作 其四》运用丰富的比喻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和人性丑陋的深切思考。诗中开头两句描绘了蜃和蛛的形象,象征着表面繁华与内心空虚之间的巨大对比,揭示了社会上君子行善却得不到应有回报的悲哀。而小人施恶,却因其阴险狡诈而常常得利,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社会阴暗面的控诉。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沉机伏弩”的隐喻,指出社会中不正之风的存在,并质疑那些变化多端、伪善的行为。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林甫的典故引用,暗示了历史对恶行的惩罚与警示,强调了天道的公正与不可逃避的道德制裁。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彰显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关怀和对人性的深切反思。
整首诗通过描绘社会中的阴暗面,反映了诗人对人性与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表现了对正义与道德的追求,揭示了君子与小人的命运对比,呼唤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
“君子行善苦不足,小人济恶才有馀”这句诗表现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林甫”指的是哪个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