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23:24: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23:24:44
慈恩寺残春
双林花已尽,叶色占残芳。
若问同游客,高年最断肠。
全诗翻译:
双林的花已经凋谢,只有残留的叶子在争妍斗艳。如果有人问起与我一同游玩的游人,感到最为伤感的,恐怕是年长的人了。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表达了春天逝去带来的伤感,这种情感在古诗中常见,尤其是在描绘自然景色时。
作者介绍
耿湋(公元779年-公元842年),字子文,唐代诗人。他以诗歌见长,风格清新,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个人情感。耿湋的作品常体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创作背景
《慈恩寺残春》写于春末夏初之际,描绘了自然的变化与游人的感受。此时,春天的花朵已经凋谢,作者以此作为引子,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慈恩寺残春》是一首富有情感的诗作,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出春天的短暂与无常。诗的开头“双林花已尽,叶色占残芳”以直白的叙述揭示了春天的结束,花已凋谢,唯有叶子仍在争艳。这里的“双林”不仅描绘了具体的自然景象,更在意象上增加了空间感,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残酷与无情。
接下来的句子“若问同游客,高年最断肠”更是突显了情感的深度。如果和我一同游玩的游客中,有年长者,他们的感受最为深切,因为他们经历过更多的春夏秋冬,春光易逝的感触更加深刻。这一联不仅表面上是在描写自然,更深层地反映了人对时间的无奈与感伤。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花”和“叶”的对比,象征着生命的繁盛与衰退,隐喻着人生的无常与珍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外界景象紧密结合,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思考与感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春天短暂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思。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个人情感与对生命流逝的无奈与惋惜。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双林”指的是:
A. 两片树林
B. 两条河流
C. 两座山
“高年最断肠”中的“高年”是指:
A. 年轻人
B. 中年人
C. 年长者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春天的美好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C. 游览的乐趣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理解《慈恩寺残春》的诗意与背景,以便更深入地欣赏唐代诗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