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2 07:04: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07:04:02
王业偏安委逝波,东南半壁此经过。江湖越绝成中国,士女清明类上河。回合青苍沙鸟外,销沈金碧夕阳多。不关兴废伤春目,数点闽山隔翠螺。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清明时节登上城隍山的所见所感。诗中提到国家的王业不再稳固,东南一隅正经历着历史的变迁。江湖的绝境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真正的中国,士人和女子们在清明时节纷纷上山祭扫。远处青苍的山鸟飞翔,夕阳照耀下金碧辉煌的景象让人心醉。尽管对于兴亡与春秋的变迁不再感伤,山间的闽山却依然在翠螺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新。
诗中提到的“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承载着祭扫、追忆的文化传统,强调了人与自然、历史的密切关系。诗中的“东南半壁”则隐喻了历史上中国南北分治的局面,反映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林寿图,清代诗人,生于福建,曾在当时的文人圈内活跃。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景观和社会变迁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常带有哲理思考。
这首诗创作于清明节期间,诗人登上城隍山,目睹周围的自然景色与社会现象,因而生发出对历史、人生的感悟,反映了他对家国情怀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色和社会人文,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开篇即提到“王业偏安”,可以看出诗人对当时社会政治动荡的关注与忧虑。在描述江湖的绝境时,诗人不仅仅是在描绘地理景象,更是在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
“士女清明类上河”的描写,将清明节的传统活动与人物形象相结合,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祭扫画面,表现出对先人的追思和对生命的敬畏。接下来的“回合青苍沙鸟外,销沈金碧夕阳多”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幻,表现了时光的流逝与美好的瞬间。夕阳的辉煌不仅映射了自然的美丽,也意味着历史的沉浮与个人的渺小。
全诗结尾处提到的“兴废伤春目”,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思考与不禁感伤,似乎在提醒读者对历史的反省与未来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通过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观与社会人文,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对家国情怀的追忆,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王业偏安”指的是什么? A. 国家安定 B. 国家不稳 C. 国家强盛 D. 国家衰落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A. 赏花 B. 祭扫 C. 唱歌 D. 旅行
诗中提到的“青苍沙鸟”有什么象征意义? A. 繁忙 B. 自由 C. 暴力 D. 破坏
与《清明》相比,林寿图的作品更侧重于自然景观与社会变迁的结合,体现了清明节的传统与文化。而杜甫的《清明》则更注重个人情感与历史的对比,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忧伤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