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1:18: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1:18:47
月下闻笛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天色镕成水,蟾光鍊出银。
碧香三酌半,玉笛一声新。
小婉还清壮,多欢忽苦辛。
何人传此曲,此曲怨何人。
在月光下,天色如同融化的水,蟾蜍的光辉如同锻造出的银子。
清香的酒饮了半盏,玉制笛声响起,显得格外新鲜。
小婉的身影依然清丽而壮美,欢笑声中却又夹杂着苦涩的辛酸。
是谁在传唱这曲子,这曲子又为谁感到怨怼?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生活细致的观察而闻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
《月下闻笛》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民生艰苦之际,诗人在月下听到笛声,感慨于人生的欢笑与苦辛,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月下闻笛》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杨万里通过月光、笛声和酒香的描绘,将夜晚的宁静与内心的波动相结合。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月下的美景,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
首句“天色镕成水,蟾光鍊出银”以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清澈的夜空和明亮的月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氛围。接下来的“碧香三酌半,玉笛一声新”,则将饮酒与听笛结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一种轻松的欢愉。然而,随着“小婉还清壮,多欢忽苦辛”的转折,诗人提醒人们在欢笑背后,生活中依然夹杂着苦涩的经历,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最后一句“何人传此曲,此曲怨何人”,则是对于笛声的追问,似乎在表达一种对曲调背后情感的探寻,既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是对生活苦难的反思。整首诗在明亮的月光与笛声中流露出细腻的情感,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感悟,揭示了生活中的欢乐与辛酸,表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苦难的思索。
诗中“天色镕成水”是用来形容什么?
A. 夜晚的宁静
B. 清澈的水面
C. 月光的明亮
D. 日出的美丽
“何人传此曲,此曲怨何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惊喜
B. 疑惑与思索
C. 快乐
D. 悲伤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杨万里的《月下闻笛》更注重生活的细腻体验,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在意象上都以月亮为主题,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前者更为温柔细腻,后者则带有浓浓的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