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排湾遇风对岸即彭泽旧县二首》

时间: 2025-04-26 19:56:05

诗句

岸上芦摇首,门前柳折腰。

千年已陈迹,四海又惊飚。

宿翳何当净,高风幸未遥。

柴桑那可见,身世且漂摇。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56:05

原文展示:

排湾遇风对岸即彭泽旧县二首 岳珂 〔宋代〕

岸上芦摇首,门前柳折腰。 千年已陈迹,四海又惊飚。 宿翳何当净,高风幸未遥。 柴桑那可见,身世且漂摇。

白话文翻译:

岸上的芦苇摇曳着头,门前的柳树弯下了腰。 千年的往事已成陈迹,四海之内又起惊风。 宿命的阴霾何时能净,高风幸好还未远去。 柴桑之地哪能再见,身世且在这漂泊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芦摇首:芦苇随风摇摆,如同点头。
  • 柳折腰:柳树枝条柔软,随风弯曲,如同弯腰。
  • 陈迹:指过去的痕迹或历史。
  • 惊飚:指突然而猛烈的风。
  • 宿翳:指宿命中的阴霾或障碍。
  • 高风:指高尚的风范或品德。
  • 柴桑:古代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陶渊明的故乡。
  • 漂摇:指漂泊不定。

典故解析:

  • 柴桑:陶渊明的故乡,这里可能指诗人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岳珂,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自然、历史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旅行途中,遇到风浪,对岸即是彭泽旧县,感慨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漂泊。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慨。诗中“芦摇首”、“柳折腰”生动描绘了风中的自然景象,而“千年已陈迹”、“四海又惊飚”则抒发了对历史长河中人事无常的感慨。诗人希望“宿翳何当净”,表达了对清除人生障碍的渴望,而“高风幸未遥”则寄托了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最后两句“柴桑那可见,身世且漂摇”,既表达了对理想归宿的向往,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漂泊不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芦苇和柳树的拟人化描绘,展现了风的力量和自然的生动。
  • 次句“千年已陈迹”,诗人感慨历史的变迁,人事已非。
  • “四海又惊飚”,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动荡的感受。
  • “宿翳何当净”,诗人希望人生中的障碍能够被清除。
  • “高风幸未遥”,诗人庆幸高尚的风范尚未远去。
  • 最后两句“柴桑那可见,身世且漂摇”,诗人表达了对理想归宿的向往和现实生活中的漂泊不定。

修辞手法:

  • 拟人:如“芦摇首”、“柳折腰”,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动作和情感。
  • 对仗:如“千年已陈迹,四海又惊飚”,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高尚品德和理想归宿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芦摇首:象征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脆弱。
  • 柳折腰:象征柔韧和顺应。
  • 千年已陈迹:象征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无常。
  • 四海又惊飚:象征时代的动荡和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芦摇首”和“柳折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2. “柴桑那可见”中的“柴桑”指的是什么? A. 陶渊明的故乡 B. 岳珂的故乡 C. 彭泽旧县
  3. 诗中“宿翳何当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A. 清除人生障碍 B. 追求高尚品德 C. 向往理想归宿

答案: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

诗词对比:

  • 岳珂的这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岳珂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岳珂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 《陶渊明集》:收录了陶渊明的诗作,有助于理解“柴桑”这一典故。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和仆射牛相公春日闲坐见怀 浙东元相公书叹梅雨郁蒸之候,因寄七言 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兼酬拙诗辄著微诚再有长句时蔡戎未弭故见于篇末 湖州崔郎中曹长寄三癖诗自言癖在诗与琴酒…四韵以谢之 答柳子厚 寄唐州杨八归厚 寄陕州姚中丞(时分司东都) 故洛城古墙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 台城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私徒 饾饤堆砌 言多失实 附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龠字旁的字 浮名薄利 子字旁的字 谢豹花 尚书履 脚指头 下五旗 見字旁的字 遁世遗荣 彐字旁的字 绞丝旁的字 委委佗佗 包含迹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